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原创>> 书评>> 徐说内经素问57经络论之经有常色

徐说内经素问57经络论之经有常色

byb.cn
[书评] 作者 :XJ 日期:2025-11-10 00:01

  【byb.cn XJ】上篇,也就是素问的第56篇皮部论。那什么是皮部呢?先来解释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下面的文章理解起来就会有困难。

全身体表皮肤,按十二经脉分布划分的十二个部区。《素问·皮部论》:"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按手足同名经相合,则称六经皮部。六经皮部各有专名:太阳皮部称关枢,阳明皮部称害蜚,少阳皮部称枢持,太阴皮部称关蛰,少阴皮部称枢儒,厥阴皮部称害肩。详各该条。

  皮部的概念:皮部,是皮肤按经络所属分区。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分布部位划分为十二皮部。这是经络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皮肤—络脉—经脉—脏腑各层次的最外部位。《素问·皮部论》说:"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又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经脉呈线状分布,络脉呈网状分布,皮部是面的划分。体内的疾病,通过经络可反映到皮部;外部的病邪或治疗方法,则可从皮部影响经络及脏腑,因而外部诊察法(外诊法)和外部治疗法(外治法)与皮部关系最大。“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成为本篇最著名的论断,广为后人引用。


  本篇,也就是素问的第57篇经络论,本以为要大书特书,遗憾的是,只有短短的几行字。这也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解读过的《黄帝内经》中最短的章节。本文中最著名的论述是关于经脉与络脉五色对应的核心理论,即“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具体表现为:‌经脉常色‌: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五色与五脏经脉一一对应,此为恒定不变的生理特征;络脉变色:阴络之色应其经脉,阳络之色则随四时变化(寒多则青黑,热多则黄赤),此为无病之常色;若五色俱现,则属寒热错杂的病态表现,这一理论奠定了中医通过络脉色泽变化诊断疾病的基础,尤其强调“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的临床意义


徐说内经素问57经络论之经有常色


  【原文

  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

  帝曰:经之常色何如?

  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

  帝曰: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

  岐伯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

  帝曰:善。


  【点评

  ①凝泣:凝固

  ②淖泽:湿润


  【全文翻译】 

  黄帝问道:络脉显露在外面,五色各不相同,有青、黄、赤、白、黑的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回答说:经脉的颜色经常不变,而络脉则没有常色,常随四季之气的变化而变化。

  黄帝说:经脉的常色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心主赤,肺主白,肝主青,脾主黄,肾主黑,这些都是与其所属经脉的常色相应的。

  黄帝说:阴络与阳络,也与其经脉的主色相应吗?

  岐伯说:阴络的颜色与其经脉相应,阳络的颜色则变化无常,它是随着四时的变化而变化的。寒气多时,则气血运行迟滞,因而多出现青黑之色;热气多时,则气血运行滑利,因而多出现黄赤的颜色。这都是正常的,是无病的表现。如果是五色全部显露,那就是过寒或过热所引起的变化,是疾病的表现。

  黄帝说:好。


  【总结

本篇论及经络本身并不多,但五色对应五脏则用了不少的篇幅提及,那五色对应五脏是否与中医理论相符合呢?

大家都知道,动脉血的颜色鲜红,而静脉血暗红,究其原因,是动脉的血经过了肝肾的解毒过滤后回流到心脏,再经过肺加氧气混合,故此动脉血鲜红并有压力。而静脉的血则相反,是没有经过过滤的,所以,静脉的血颜色发暗。人皮肤的颜色,是与皮下的毛细血管里的血液颜色相符的。而毛细血管里的血,是动脉和静脉血的交换地方。故此,毛细血管里的血液颜色,代表了一个人整体的气血供应状况。因为脸皮薄又布满了经络,所以,会在脸上反应出各种颜色来。

先说说,红色对应心。什么样的情况下,人的脸色发红。正常人,在激动时脸色发红。而高血压的病人,则属于上实上虚的情况,因经络受堵,血多集中在人体的上半部,故而脸会憋的通红。

第二,说说肺主白。肺是干什么的,在中医里是管布血的。如果一个人体内缺血,血亏,皮肤的颜色就会发白。那些贫血的人大体如此。正常人,如果哪个地方经络不通,缺血了,那块的皮肤就会发白。不信,你用一只手攥住另一只手的手腕,一会儿,被攥的手颜色就会发白,等你一松手,血一过,手的颜色马上就会变红了。

第三,说说肝主青。肝的颜色是什么,看看你的手上的青筋,那个颜色就是肝的颜色。因为在中医里,肝是藏血的。如果一个人,肝血不足青筋都是瘪的。肝血足的人,青筋才会饱满并有光泽。注意,这里是饱满,而非青筋暴露。

第四,说说脾主黄。肝是藏血的,而脾在中医里是统血的。统,就是统管之意。脾在中医里,是主管四肢的。如果一个人吃不饱饭,食物无法生化成血,这个人就会感觉浑身无力,只能躺着,因为没有多余的血可以分布到四肢上。因此,面黄肌瘦,形容的就是这样的人。正常人,当脾气足时,你会感觉他脸上的皮肤除了黄色,还会泛着光泽,看着皮肤很润,并且鼻头发亮。

第五,说说肾主黑。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肾是过滤解毒的。如果一个人的肾功能损坏了,血液里的毒就无法过滤掉,血液里的垃圾很多,皮肤当然会显的发黑。而正常人的皮肤的黑,除了遗传因素,和外界光线等的影响,重要的是看皮肤的光泽感如何。健康的黑色,皮肤都是有光泽的。

中医认为,春、夏、长夏、秋、冬,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这就是文章提及的:"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因此,学习中医,一定要明白原理,才会举一反三,做到因人因地因时而宜,这才是一个好的中医。切忌死记条文,用西医的标准答案,是学不会中医的。

‌最后用Deepseek对经络论进行总结:


  心赤肺白肝色青,脾黄肾黑经脉明。
  阴络应经常色定,阳络随季变阴晴。
  青黑寒凝黄赤热,五色俱现寒热争。

byb.cn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