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说内经素问56皮部论之百病之始生

【byb.cn XJ】一篇,也就是素问的第55篇长刺节论,啥意思呢?长,即广的意思;刺,针刺;节,法度。本篇广泛地论述各种疾病的针刺法度,所以篇名为"长刺节论”。篇中讨论了头痛、寒热、痈肿、疝、积、痹、狂、麻风等病的针刺部位和针刺方法。本篇中最著名的论述是“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强调针灸医家需以患者自述为诊断依据,体现了中医“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思想该句被历代医家视为针刺治疗的核心原则,广为引用!
徐说内经素问56皮部论之百病之始生
本篇,也就是素问的第56篇皮部论。那什么是皮部呢?先来解释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下面的文章理解起来就会有困难。
全身体表皮肤,按十二经脉分布划分的十二个部区。《素问·皮部论》:"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按手足同名经相合,则称六经皮部。六经皮部各有专名:太阳皮部称关枢,阳明皮部称害蜚,少阳皮部称枢持,太阴皮部称关蛰,少阴皮部称枢儒,厥阴皮部称害肩。详各该条。
皮部的概念:皮部,是皮肤按经络所属分区。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分布部位划分为十二皮部。这是经络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皮肤—络脉—经脉—脏腑各层次的最外部位。《素问·皮部论》说:"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又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经脉呈线状分布,络脉呈网状分布,皮部是面的划分。体内的疾病,通过经络可反映到皮部;外部的病邪或治疗方法,则可从皮部影响经络及脏腑,因而外部诊察法(外诊法)和外部治疗法(外治法)与皮部关系最大。“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成为本篇最著名的论断,广为后人引用。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愿闻其道。
岐伯对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阳主外,阴主内。
少阳之阳,名曰枢持,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诸经皆然。
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
心主之阴,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廪于肠胃。邪之始入于皮也,溯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驰骨消,肉烁囷破,毛直而败。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
帝曰:善。
①脉有经纪,经纪,法则之意。意指,脉洛的分布是有其法测和规律的,一般而言,经,是指纵向的,人体从头到尾的为经,而横向的络脉则为纪。
②以经脉为纪者,纪,纲纪,法度之意。
③名曰害蜚,害蜚,王冰注:"蜚,生化也。害,杀气也。杀气行则生化弭,故曰害蜚。”
④名曰枢持,枢持,王冰注:"枢,谓枢要;持,谓执持。”张景岳注:"枢,枢机也;持,主持也。少阳居三阳表里之间,如枢之运,而持其出入之机,故曰枢持。”
⑤名曰关枢,关枢,关枢为六经皮部之一。太阳皮部名。《素问·皮部论》:"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说明手足太阳经循行部位上所见的浮络都属于太阳络,而浮络之外的皮肤,即为太阳之皮部。"关”是关键,门栓的意思,"枢”有枢转的含义。阳经中以太阳为关,故称"关枢”。
⑥名曰枢儒,枢儒,生理学名词。指少阴经脉络具有柔顺转枢之机的作用。《素问·皮部论》:"少阴之阴,名曰枢儒。”王冰注:"儒,顺也。守要而顺阴阳开合之用也。”张景岳注:"儒,《说文》柔也,王氏曰顺也。少阴为三阴开阖之枢,而阴气柔顺,故名曰枢儒。”
⑦名曰害肩,害肩,厥阴是三阴之"阖”,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即太阴少阴病发展到尽头即成厥阴病,是六经病证传变的最后阶段。其所属的皮部称"害肩”,肩是经受的意思。
⑧名曰关蛰,关蛰,太阴是三阴之"关”,亦为病邪出入门户,寒邪直中,太阴先伤,病从口入,直侵太阴。太阴脾土,喜温恶湿。邪犯太阴,则邪多从寒湿而化。其所属的皮部称"关蛰”,蛰即阴盛阳伏的意思。《伤寒论》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这些都是太阴病里虚寒证的主要特征,治疗以温中祛寒,健脾燥湿为主。
六经皮部与关、阖、枢表
阴阳的起始都称为"关”;阳之盛或阴之衰都称为"阖”;阴阳的转换都称为"枢”。
三阳: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太阴为关,少阴为枢,厥阴为阖
门关,主禁者也。
门阖,谓是门扉,主关闭也。
膀胱足太阳脉:主禁津液及于毛孔,故为关也。
脾藏足太阴脉:主禁水谷之气,输纳于中不失,故为关也。
胃足阳明脉:令真气止息,复无留滞,故为阖也。
肝藏足厥阴脉:主守神气,出入通寒悲乐,故为阖也。
胆足少阳脉:主筋,纲维诸骨,令其转动,故为枢也。
肾藏足少阴脉:主行津液,通诸经脉,故为枢也。
【全文翻译】
黄帝问道:我听说人的皮肤有十二经分属于各部位,脉络的分布纵横有序,筋有结聚连络,骨有长短大小,其所发生的疾病各有不同,如何分辨病灶所在的部位,其病灶部分的左右上下的精确定位,以及其阴阳状况如何,疾病是如何形成的痊愈的,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要知道皮肤的所属部位,它是以经脉循行部位为纲纪的,各经都是如此。
阳明经的阳,名叫"害蜚”,手、足阳明经脉的诊法是一样的,诊它上下分属部位所浮现的络脉,都是属于阳明的络,它的络脉之色多青的,则病痛;多黑的则病痹;色黄赤的病属热;色白的病属寒;若五色兼见,则是寒热错杂的病;若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于经。因为络脉在外属阳,经脉在内属阴,凡外邪的侵入,一般是由络传经,由表传里的。
少阳经的阳,名叫"枢持”,手、足少阳经的诊法是一样的,诊察它上下分属部位所浮现的络脉,都是属于少阳的络。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于经,所以邪在阳分主内传入经,邪在阴分主外出或涌入于内,各经的内外出入都是如此。
太阳经的阳名叫"关枢”,手、足太阳经的诊法是一样的,诊察它上下分属部位所浮现的络脉,都是属于太阳的络,在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于经。
少阴经的阴,名叫"枢儒”,手、足少阴经的诊法是一样的,诊察它上下分属部位所浮现的络脉,都是属于少阴的络。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于经,邪气传入于经,是先从属阳的络脉注入于经,然后从属阴的经脉出而向内注入于骨部。
厥阴经的阴络,名叫"害肩”,手、足厥阴经的诊法是一样的,诊察它上下分属部位所浮现的络,都是属于厥阴的络。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于经脉。
太阴经的阴,名叫"关蛰”,手,足太阴经的诊法是一样的,诊察它上下分属部位所浮现的络,都是属太阴的络。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于本经。
以上所述这十二经之络脉的各个分部,也就是分属于皮肤的各个分部。因此,百病的发生,必先从皮毛开始,病邪中于皮毛,则腠理开,腠理开则病邪侵入络脉;留而不去,就向内传入于经脉;若再留而不去,就传入于腑,聚积于肠胃。病邪开始侵犯皮毛时,使人恶寒而毫毛直起,腠理开泄;病邪侵入络脉,则络脉盛满,其色变异常;病邪侵入经脉,是由于经气虚而病邪乃得陷入;病邪留连于筋骨之间,若寒邪盛时则筋挛急骨节疼痛,热邪盛时则筋弛缓,故软无力,皮肉败坏,毛发枯槁。
黄帝说,您说的皮之十二部,发生的病都是怎样呢?
岐伯说:皮肤是络脉分属的部位。邪气侵入于皮肤则腠理开泄,腠理开泄则病邪侵入于络脉;络脉的邪气盛,则内注于经脉;经脉的邪气满盛则入舍于腑脏。所以说皮肤有十二经脉分属的部位,若见到病变而不预生治疗,泄气将内传于腑脏而生大病。
黄帝说:好。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56皮部论之百...11-03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55长刺节论之...10-27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54针解之针刺...10-20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53刺志论之针...10-13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52刺禁论之肝...10-06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51刺齐论之针...09-29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50刺要论之刺...09-22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49脉解之上实...09-15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56皮部论之百...11-03
- [事件]过度慷慨让人提防11-03
- [事件]伸个懒腰咋还中风了?11-03
- [事件]这五个助眠“好建议”帮倒忙11-03
- [事件]55岁警惕阴茎变弯11-02
- [事件]性格决定饮食习惯11-02
- [事件]为什么爬山不能穿太大的鞋?11-02
- [事件]眼睛胀痛掐中渚穴1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