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原创>> 书评>> 徐说内经素问55长刺节论之刺家不诊

徐说内经素问55长刺节论之刺家不诊

byb.cn
[书评] 作者 :XJ 日期:2025-10-27 00:01

    【byb.cn XJ】上篇,也就是素问的第54篇针解,讲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指针刺法;而这里的,当作解说、解读讲,换言之,针解篇要阐明的就是对针刺法之解读,最主要讲的是针刺法中的补泄是如何应用的。


  本篇,也就是素问的第55篇长刺节论,啥意思呢?,即广的意思;,针刺;,法度。本篇广泛地论述各种疾病的针刺法度,所以篇名为"长刺节论”。篇中讨论了头痛、寒热、痈肿、疝、积、痹、狂、麻风等病的针刺部位和针刺方法。本篇中最著名的论述是“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强调针灸医家需以患者自述为诊断依据,体现了中医“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思想‌该句被历代医家视为针刺治疗的核心原则,广为引用!


徐说内经素问55长刺节论之刺家不诊


  【原文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阳刺,入一傍四处,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脏,迫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脏,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

  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

  病在少腹有积刺皮腯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侠脊两傍四椎间,刺两髂髎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

  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无伤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诸分尽热,病已止。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

  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刺之虚脉,视分尽热,病已止。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刺诸分诸脉,其无寒者,以针调之,病止。

  病风且寒且热,炅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理络脉;汗出且寒且热,三日一刺,而日而已。

  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


  ①为藏针之,: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为针之’,无‘藏’字”。

  ②皮者道也,道;道路。皮肤为针刺出入的道路

  ③大藏,马莳注:"五藏为大脏,而刺五俞即所以刺大脏也

  ④脏会,背部俞穴,是脏气聚会之处。

  ⑤与刺之要与,字在这里无意义。

  ⑥必端内针为故止:,一定;,端正,这里是指直刺;,纳;为故止,指针刺以达病灶为止。(注:这里的故具体当何意,一直没有查到,如有网友有高见,不妨交流一下。)

  ⑦尽炅病已,炅,热。指针刺到身热,病就好了。

  ⑧名曰肌痹,肌痹,为五体痹之一,凡风寒湿、热毒等邪侵淫肌肉,闭阻脉络,气滞血瘀,出现一处或多处肌肉疼痛,麻木不仁,甚至肌肉萎缩,疲软无力,手足不随,谓之肌痹。肌痹主要包括多发性肌炎、皮肌炎,重症肌无力、流感病毒引起的肌炎,或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病。

  ⑨名曰骨痹,骨痹,属于五体痹之一。凡由六淫之邪侵扰人体筋骨关节,闭阻经脉气血,出现肢体沉重、关节剧痛,甚至发生肢体拘挛屈曲,或强直畸形者谓之骨痹。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发于周围关节者以女性居多。发于中枢关节者以青年男性居多。本病与痛痹、历节、痛风、热痹、鹤膝风、尫痹等的某些证型可能有所交错,如果出现关节剧痛、肢节拘挛屈曲、强直畸形者均可列入本病范畴。本病与肾痹的关系甚为密切,可以是肾痹的初期或中期的发展阶段。

  ⑩名曰癫病癫病,见于中医经典《内经》。《素问·长刺节论》:"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甲乙经·卷十一·第二》癫病,作"癫疾”。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癫病,病名。即癫痫,又名癫疾。”
  癫病,指癫痫(癎)病,又名癫疾,见于《内经》。俗称羊角风。症见发作性跌仆,意识不清,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呕吐痰沫,甚则发作如狂。《灵枢·癫狂》:"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骨癫疾者,顑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闷,呕吐沃沫,气下泄……筋癫疾者,身倦挛急脉大……呕吐沃沫,气下泄……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癫疾者,疾发如狂者,死不治。”
  癫病是由于情志所伤,或先天遗传,导致痰气郁结,蒙蔽心窍,或阴阳失调,精神失常,临床表现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喃喃自语,出言无序,静而多喜少动为特征的一种常见多发的精神病,青壮年多见,近年来少年发病者有增加趋势。

  11、名曰大风,大风即疠风,一种病名,即麻风,又称「癞大风」,俗名「大麻风」,冥病,大风,癞病,大风恶疾,疠疡,风癞,血风。因感触暴厉风毒,邪滞肌肤 ,久而发作。初起先觉患部麻木不仁,次发红斑,继则肿溃无脓,久而漫延全身肌肤而出现眉落、目损、鼻崩、唇反、足底穿等严重证候。


  【全文翻译

  精通针术的医家,在尚未诊脉之时,还需听取病人的自诉。病在头部,且头痛剧烈,可以用针刺治疗(在头部取穴),刺至骨部,病就能痊愈,但针刺深浅须恰当,不要损伤骨肉与皮肤,虽然皮肤为针刺入必经之路,仍应注意勿使其受损。

  阳刺之法,是中间直刺一针,左右斜刺四针,以治疗寒热的疾患。若病邪深入专攻内脏,当刺五脏的募穴;邪气进迫五脏,当刺背部的五脏俞穴,邪气迫脏而针刺背俞,是因为背俞是脏器聚会的地方。待腹中寒热消除之后,针刺就可以停止。针刺的要领,是出针使其稍微出一点血。

  治疗痈肿,应刺痈肿的部位,并根据其大小,决定针刺的深浅。刺大的痈肿,宜多出血,对小的深部痈肿要深刺,一定要端直进针,以达到病所为止。

  病在少腹而有积聚,应刺腹部皮肉丰厚之处以下的部位,向下直到少腹为止;再针第四椎间两旁的穴位和髂骨两策的居髁穴,以及胁肋间的穴位,以引导腹中热气下行,则病可以痊愈。

  病在少腹,腹痛且大小便不通,病名叫做疝,是受寒所致。应针刺少腹到两大腿内侧间以及腰部和髁骨间穴位,针刺穴位要多,到少腹部都出现热感,病就痊愈了。

  病在筋,筋脉拘挛,关节疼痛,不能行动,病名为筋痹。应针刺在患病的筋上,由于筋脉在分肉之间,与骨相连,所以针从分肉间刺入,应注意不能刺伤骨。待有病的筋脉出现热感,说明病已痊愈,可以停止针刺。

  病在肌肤,周身肌肤疼痛,病名为肌痹,这是被寒湿之邪侵犯所致。应针刺大小肌肉会合之处,取穴要多,进针要深,以局部产生热感为度。不要伤及筋骨,若损伤了筋骨,就会引起痈肿或其他病变。待各肌肉会合之处都出现热感,说明病已痊愈,可以停止针刺。

  病在骨,肢体沉重不能抬举,骨髓深处感到酸痛,局部寒冷,病名为骨痹。治疗时应深刺,以不伤血脉肌肉为度。针刺的道路在大小分肉之间,待骨部感到发热,说明病已痊愈,可以停止针刺。

  病在手足三阳经脉,出现或寒或热的症状,同时各分肉之间也有或寒或热的感觉,这叫狂病。针刺用泻法,使阳脉的邪气外泄,观察各处分肉,若全部出现热感,说明病已痊愈,应该停止针刺。有一种病,初起每年发作一次,若不治疗,则变为每月发作一次;若仍不治疗,则每月发作三、四次,这叫做癫病。治疗时应针刺各大小分肉以及各部经脉,若没有寒冷的症状,可用针刺调治,直到病愈为止。

  风邪侵袭人体,出现或寒或热的症状,热则汗出,一日发作数次,应首先针刺各分肉腠理及络脉;若依然汗出且或寒或热,可以三天针刺一次,治疗一百天,疾病就痊愈了。

  病因大风侵袭,出现骨节沉重,胡须眉毛脱落,病名为大风。应针刺肌肉,使之出汗,连续治疗一百天后,再针刺骨髓,仍使之出汗,也治疗一百天,总计治疗二百天,直到胡须眉毛重新生长,方可停止针刺。


  【总结

  《黄帝内经.素问》篇中,有关针刺法共计6篇,本篇为最后一篇。针刺法,只不过是中医传统6大治疗方法之一(帮砭、针、灸、药、气功、按摩),但《黄帝内经》却以如此大的篇幅来介绍,足见其地位。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针和药,是在中医治疗方法中唯二的可以"以一对多”的治疗方法,取的都是巧劲,即医生耗费的体力最少,而能够治疗更多的病人,这比较符合商业原则,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医院里看到的中医治疗方法,几乎只有药和针了,并且,这两种方法也被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

  但是,凡事都是有利有弊。巧劲虽然使医生省了劲,但与砭、灸、按摩、气功的治疗方法相比,针和药的治疗方法,无形中对病人的伤害的可能性却增加了许多,发生医疗事故的机会也就更多,这就是为何我们的标题中强调“刺家不诊,听病者言”的道理,也就是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道理。

  我们知道,中医的治病原则离不开经络和阴阳,砭、灸、按摩、气功是通过外治和内调的物理方法,直接作用于经络上,当然针也同样是物理方法。唯药是通过肠胃吸收后,经过生化转变作用于经络,因此,药要达到通经络调阴阳的同样的功效,往往难以避免会伤及其他内脏,尤其是对肝肾的损害,这就是人们常说“是药三分毒"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因此,如果注意养生之人,最好采用自然疗法,能不用药就不用药。

  针刺法、药物法,更多地应为专业医生掌握。而砭、灸、按摩、气功作为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中的纯自然疗法,虽然没有登堂入室进医院,但却广泛流传于民间,毕竟,这种方法对病人的伤害最小,尽管医者会比较累(相对来说,此四法对医者身体的损耗会比较大)。因此,从事此四法治病者,与其说是医疗行为,不如更多地说是保健行为,君不见,医院中见到上述四法治病的少之又少。

  上医治未病,与其说病时进医院,不如改变我们错误的生活方式,以达到少病无病之最高境界!


  最后用Deepseek总结一下:

‌  七律·咏长刺节论‌
  刺家问诊重倾听,病者之言胜脉经。
  头痛藏针通骨窍,痹深取热透肌灵。
  阳针四畔寒热散,痈肿端倪血气宁。
  二百日驱大风去,眉生炅止见玄冥。

byb.cn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