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伤医案暴露医患沟通盲区

患者:柯女士,26岁,安徽
医生如果告诉我,“治疗这种病,我很有经验,经常做,只是小手术”,说这话的专家如果再有一些名气,这当然会让患者有很高的期待了。
我也遇到过医生说话不谨慎的,尤其是一些美容整形、专治妇科的小医院,入院前吹嘘“刀到病除”、“无效退款”,真要出了事,马上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社会上一些医院为了招揽病人,把医术吹嘘得天花乱坠的情况不少见,患者怎么能不担心自己就是被“忽悠”的那一个?
医生:解放军总医院 外科
病人和家属对医院常有一个理解定势:认为任何病,来了医院就一定“只会看好,不会看坏”,但医学不同于其他领域,哪怕是小病,在诊疗过程中依然可能存在意外,很难“打100%包票”。作为医生,当然要尽量提高初步诊断的准确率,但一些情况不可避免。比如,有医生预计某位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是一、两年,但结果患者一个月都没撑下来,家属就会觉得是医生在治疗上出现了误差。
我们跟患者或家属在术前谈话时,会把全部可能出现的风险都告诉他们。也有人说,医生反复向病人阐述风险是为了吓唬病人,多诊疗多收钱。其实大部分医生的目的,不会是这个,而是要让患者和家属有个思想准备。即使做脂肪瘤、痔疮、阑尾炎等基本的手术,如果麻醉过程中出现休克,同样可能危及生命。这样的风险极其罕见,但一旦遇上对每个个体而言,就是100%。手术顺利了,当然皆大欢喜,可万一出了意外呢?那可能带来一系列的后续纠纷。
其实,医生说话是一门不容易掌握的学问,轻了重了都不行,也跟每个医生的说话风格有关,有人会偏向于只是冰冷的列举风险,有些可能会在自己判断后,温暖地宽慰患者几句。但不管怎样,医生应该更注意自己的言行,从医生口中说出的任何一句话,都可能影响到患者的心理。
    
 
- [事件]眼睛胀痛掐中渚穴11-01
- [事件]脾胃好坏写在脸上11-01
- [事件]肩膀受限根在肋骨11-01
- [事件]有些“缺陷”是健康表现10-31
- [事件]学习障碍者患2型糖尿病风险...10-31
- [事件]中风后练有氧改善认知10-31
- [事件]吃好了疼痛少10-30
- [事件]适度抗炎才能长寿10-30
- [事件]眼睛胀痛掐中渚穴11-01
- [事件]脾胃好坏写在脸上11-01
- [事件]肩膀受限根在肋骨11-01
- [事件]有些“缺陷”是健康表现10-31
- [事件]学习障碍者患2型糖尿病风险...10-31
- [事件]中风后练有氧改善认知10-31
- [本站]网红博主小片中的中医误区10-30
- [事件]吃好了疼痛少1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