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处闲境,佛教养心 让心灵栖息的净土

处闲境,佛教养心 让心灵栖息的净土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10-9-4 08:40
【分页导航】

 

  养生,重在养心。古人说:“天下根本,人心而已”。“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养心可以说是养生之道的“道中之道”。

 

  人的一生大多会经历过匆匆忙忙、坎坎坷坷、悲悲喜喜、忧忧郁郁、愁愁闷闷、惊惊恐恐的状态,如果能正确面对,适度控制情绪会减轻对身体的损伤,不然反之。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机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异常的精神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故养生者,应注意情志调摄,因为过激的情志,可影响体内功能失调,而累及五脏。

 

  怒伤肝: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等疾病的重要原因。

 

  喜伤心: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易于恢复身体疲劳。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

 

  思伤脾:中医认为:“思则气结。”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即可出现食欲不振、讷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忧伤肺:忧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极度忧伤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咯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呼吸功能受损。《红楼梦》中多愁善感、忧郁伤身的林黛玉,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恐伤肾: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晕、阳痿,并可致人于死地。民间常俗说“吓死人”,就是因为恐则气下。

 

  这些就是告诉我们,人的心理活动与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促使人的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就会降低或破坏人的某种功能或组织,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若论如何养心,恐怕世间万法都莫过于佛教养心。

 

  佛云: 一切皆为虚幻。

  痛到肠断能耐得过

  苦到舌根能吃得消

  烦到心乱能忍得住

  困到绝望能行得通

  屈到气愤能受得起

  怒到发指能息得平

  恨到切齿能消得散

  急到燃眉能定得安

  喜到满意能沉得下

  话到唇边能停得下

  财到眼前能看得淡

  色到情动能脱得开!

  普贤行愿修心志

 

  普贤菩萨广修十种行愿,又称“十大愿王”,因此赢得“大行普贤”的尊号。普贤菩萨形象总是身骑六牙白象,作为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

  普贤菩萨代表的就是行,应用和实践,把一切获取愿望的行动,把孝敬、慈悲、智慧,应用、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学习工作、穿衣吃饭、待人接物,能够把孝敬、慈悲、智慧,应用、落实在其中,这就是做普贤菩萨的行愿精神。拜菩萨,就是学习知行合一、解行相应。

 

  我们现在先说‘愿’,然后再讲‘行’。愿,是内心深处发出的愿望和决心。行,就是按照自己的发心,朝着愿望所指的目标,努力地去实践。如果没有伟大而正确的愿望,行动就会失去指导,就会迷失方向;但没有刻苦踏实的具体行动,‘愿’就会成为空谈。所以,愿与行犹如鸟的双翅,车的两轮,缺一不可。俗话说:‘志当存高远。’你的志向立得越高、越远,你将来的成就也就越大。

 

  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往往取决于愿力的大小。如果我们学佛仅仅是为了现生平安,求佛菩萨保佑家庭、事业、财富……那么,你学佛的成就,最多只能得到这些;有的人学佛,修功德,做好事,是为来世服务,希望来世比现在活得好一些,一句话是希望下辈子享福。那么,你所修的功德,所种的因,只能为来生创造一种良好的生活条件,却不能摆脱六道轮回的命运。

 

  从这些佛教至理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成功之人必有坚毅之心志,心怀宏志,力行不殆,种善因而得善果。

 

  从这一个层面来说,佛教养心,佛教亦育心,佛教养心,佛教亦养生,养的是生命,是生活,人生。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