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做个不怕麻烦的人

做个不怕麻烦的人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5-7-11 00:01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改变认知积极行动 克服困难正面反馈 做个不怕麻烦的人


  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咨询师 樊亚奇

  《生命时报》 2025-06-13 第1903期 第15版


  出门见朋友很麻烦、安排旅行行程很麻烦、帮别人带东西很麻烦,甚至下楼取个快递也觉得麻烦……有人说“怕麻烦”的人其实就是懒,但“懒”的背后,成因是各不相同的。

  能量管理失衡没精力。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就像高速运转的机器,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工作、家庭、人际交往等领域。忙完一天下来,体力、脑力已经被消耗殆尽,此时,其他需要占用精力的事情,在他们眼中自然就成了麻烦事。比如一位职场妈妈,白天在公司忙碌工作,晚上回家还要照顾孩子,等孩子睡了,她已经疲惫不堪,哪还有精力去和朋友聚会或者安排旅行,这些事情对她来说,就成了“麻烦”。

  预期性焦虑很严重。当你计划去旅行,还没出发就开始担心酒店不满意、交通拥堵、天气不好等问题,越想越觉得麻烦,最后干脆放弃旅行计划……这种“怕麻烦”其实源于对“可能发生问题”的过度预演,产生了过度担忧、紧张或恐惧情绪。这是一种对不确定性的消极预判,导致他们直接打消行动的念头。

  社交恐惧作祟不敢去。如果一个人只对“与人打交道”有关的事感到麻烦,那很可能是社交焦虑导致的。比如有些人每次接到朋友聚会的邀请,都会感到不知所措,觉得准备出门、在聚会上和大家交流都很麻烦,于是找各种借口拒绝。这类人往往害怕社交,尤其是与半生不熟的人社交,他们可能担心在社交场合中受到别人的负面评价,害怕自己表现不好,从而难以“多出门见朋友”。

  无意义感抹杀行动力。一个人如果觉得什么事都没有意义,认为“做和不做都没有区别”,就会失去行动力,把任何事都当成麻烦。要是你一段时间内感觉干什么都费劲,即便刨除了生活压力,还是觉得什么也不想做,就有可能是陷入了比较严重的抑郁状态,丧失热情和兴趣,需要及时调整甚至就医。

  现代“便利文化”冲击。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科技飞速进步,很多事情都有了便利的做法,让人们习惯了快速、高效的生活方式。这导致过去视为正常的事情,如今被理解为“麻烦”。比如以前人们逛街购物,享受挑选商品的过程,不觉得麻烦;但现在,习惯了网购的人,觉得出门逛街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还要面对各种选择和比较,就觉得很麻烦。再比如,以前人们写信交流,不觉得麻烦,但现在习惯了即时通讯工具,觉得写信要准备信纸、贴邮票,还得等回信,过程繁琐,很不方便。

  为避免麻烦不去行动,虽省时省力,但也错失了很多人生体验的机会。而且,在某些重要的事情上,长期回避困难会让我们产生“我不行”“我学不会”的认知,让人止步不前。其实,一些看似麻烦的事情,其实恰恰隐藏着让我们变好的机会,必要时,我们需要摆脱“怕麻烦”的想法,让自己动起来。

  改变对麻烦的定义,挖掘潜在收益。把“麻烦”的认知转换成“这件事需要怎么做,能获得什么收益”。例如,将“运动很麻烦”换成“每天散步半小时,能让我精力更好,还能降低生病的几率”。允许自己可以做不好,哪怕每天只走十分钟,先行动,再完善行动。结果固然重要,但行动中的体验也是我们感受生活的重要方面。

  学会给自己“找麻烦”,激发自身潜力。给自己设置适当的任务,在找麻烦中看见自己的真正实力。比如每周完成一件自己一直觉得麻烦而没有去做的事情。一点点小事积累起来,让大脑适应这种“找麻烦”的模式。用进度条让任务可视化,例如画正字,每画一笔,不仅能克服回避心理,还能提高自我价值,督促自己完成麻烦任务。

  忍耐不适情绪,建立积极反馈。麻烦的事情往往会引起人们的不适感,而我们不喜欢这种感觉。当你想放弃时,告诉自己,就坚持5分钟,大多数人5分钟后会继续做下去。同时,每完成一个麻烦的任务,都给自己一个小的奖赏,让自己得到正面的情绪反馈。还要关注完成任务后的积极结果,形成这样一种联结:虽然事情麻烦且痛苦,但是长远看是有收益的,就会觉得这些付出值得。

  向不怕麻烦的人学习,走出舒适区。观察和请教不怕麻烦的人,了解他们在做事情时的心态,在自己克服麻烦时,重现他们的思维方式。还要接受一个事实:不是所有事情都会在我们的舒适区,经历“非舒适区”是必然的,成长就是把麻烦事情变成熟悉事情的过程,这同时,也是你脱颖而出的机会。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