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肝不好大脑犯迷糊

肝不好大脑犯迷糊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5-11-23 00:01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氨毒蓄积攻击神经 炎症风暴加重损伤 肝不好大脑犯迷糊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综合科主任医师 高丽丽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 陈 辰

  本报记者 赵萌萌 张瀚允

  《生命时报》 2025-10-31 第1940期 第1版


  近期,我国大连医科大学研究团队在《世界精神病学杂志》发表重磅综述,首次从病理机制、临床数据层面揭开了“肝-脑之谜”:无论是高发的脂肪肝、饮酒导致的酒精肝,还是用药不当引发的药物性肝损伤,只要肝脏出现器质性病变,大脑就可能成为毒素攻击的“下一个目标”。这一研究明确证实了,护肝与护脑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互为支撑的健康需求。

  肝病伤脑,两个核心机制

  “肝脏是人体‘解毒工厂’,也是‘能量中转站’,一旦它运转失灵,大脑往往会率先‘报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综合科主任医师高丽丽表示,临床中一部分肝硬化患者会出现明显肝性脑病,如果将症状隐匿的轻微肝性脑病也纳入其中,发病率还要更高。可以说,从肝脏失守的一刻起,大脑就已处于危险之中。

  氨中毒直攻大脑。在肝病伤脑的机制中,最核心且被广泛证实的是“氨中毒学说”。日常饮食中的蛋白质经肠道分解后,会产生有毒物质“氨”。健康状态下,氨会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经代谢解毒后排出体外。但对于肝硬化等肝功能衰退的患者,肝脏解毒能力大幅下降,未被处理的氨就像“未过滤的污水”,直接流入大脑“水库”。这些游离氨会干扰大脑功能,比如阻碍脑细胞能量供应、使脑细胞肿胀、干扰脑神经电活动等,最终导致脑功能紊乱。高丽丽解释称:“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就是认知能力下降,比如反应变慢、记不住近期事情,像‘脑子生锈了一样’,这是大脑发出的早期预警,千万不能忽视。”

  炎症形成“恶性循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陈辰补充道,除氨中毒外,炎症机制形成的“恶性循环”是另一关键诱因。“以肝硬化为例,炎症反应会贯穿疾病全程,可直接破坏血脑屏障,使氨等有毒物质进入大脑;同时,这些毒素又会加重机体炎性反应,进一步伤肝,增加脑损伤的发生风险,造成恶性循环。”这一结论与大连医科大学新研究中提出的“炎症风暴”理论完全一致。目前,医学界还提出了氨基酸失衡、假神经递质等相关学说,但大多处于基础研究阶段,临床诊疗仍以“氨中毒+炎症”双机制为核心依据。

  肝病越重,损伤越难逆转

  从肝脏炎症、纤维化到肝硬化、肝衰竭的进展中,肝病对大脑的损伤,以及症状的表现、可逆性有显著差异,病程越靠后,损伤越难逆转。

  炎症:较少损害大脑。“当肝脏仅出现单纯炎症(比如非酒精性脂肪肝),除非是急性重型肝炎导致了急性肝衰竭,否则不会直接攻击大脑。”陈辰说,这一阶段,大脑功能较少受到损害,只要控制住肝脏炎症,便不会留下后遗症。

  纤维化:毒素蓄积需干预。若肝脏炎症未被及时干预,会逐渐发展为肝纤维化,病情进展后会逐步损伤肝功能,如不及时治疗可进展为肝硬化,氨等毒素随之蓄积,大脑损伤开始产生并加重。陈辰提醒,若能在此阶段及时干预,可阻断或逆转肝纤维化,防止进入肝硬化阶段,从而预防或改善大脑损伤。

  肝硬化:症状十分明显。一旦进入肝硬化的失代偿期,说明肝脏结构已被破坏,肝性脑病发生率大幅升高,患者可出现明显症状,比如性格异常(温和者突然变暴躁)、睡眠颠倒(白天嗜睡、晚上兴奋)、逻辑混乱、计算力、定向力明显下降等。如不干预,患者可能会快速进展至昏睡期,虽能被叫醒,但无法正确回答问题。

  高丽丽介绍,在此阶段,临床常用两项测试筛查肝性脑病早期信号:一是“数字连接实验”,将20个打乱的数字让患者按顺序连接,有些患者用时会比正常人显著延长;二是“100-7”计算测试,要求从100开始连续减去7,部分患者算到93后便无法继续。此外,有些患者可能出现典型“扑翼样震颤”,即闭眼举臂、五指分开时,手部会像鸟翼般细微震颤。

  肝衰竭:昏迷且致命。在肝衰竭阶段,肝脏的功能几乎完全丧失,患者会陷入深昏迷,无法被唤醒,肝病伤脑也进入最严重阶段,死亡率极高。即便通过肝移植挽回生命,长期高氨环境造成的神经损伤也难以逆转,患者仍会遗留认知障碍,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总而言之,炎症期、纤维化期是疾病干预的黄金窗口,只要及时处理,就能阻断脑损伤,否则治疗难度会逐步增加。

  肝脑同护,戒烟酒慎进补

  “‘护好肝就是护好脑’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有明确临床依据的健康准则。” 两位专家结合临床经验,分别针对普通人群和肝病患者,给出“肝脑同护”建议:普通人避开“伤肝坑”,肝病患者做好分级管理。

  饮食拒绝“烟酒霉”。高丽丽强调,烟酒是“头号伤肝组合”。酒精是既损伤肝细胞,又伤害脑神经细胞的物质,长期饮用会引发酒精肝,进而增加肝性脑病风险。临床数据显示,约60%的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会出现肝性脑病。吸烟虽不直接伤肝,但会加重肝脏代谢负担,诱发全身炎症反应,间接损伤大脑。因此,保护肝脏需要彻底戒烟戒酒,实在无法避免时,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陈辰补充道,霉变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是明确导致肝癌的致癌物,哪怕只有霉点、一小块霉变,也需整份丢弃(尤其玉米、花生、坚果等易霉变食材);炸鸡、奶茶、蛋糕等高糖、高脂食物会加重肝脏代谢负担,需少吃,同时多吃蔬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

  别让进补变伤肝。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因为所有药物均需经肝脏代谢,健康人不恰当服用护肝片等保健品反而会增加肝脏负担。高丽丽提醒,日常用药需重点警惕3类:一是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感冒发烧时需按剂量服用,避免过量;二是他汀类药物,需在医生评估后使用,不可自行增减剂量;三是中药与保健品,需在正规医疗机构开具,避免服用成分不明的偏方、保健茶。

  陈辰说,乙肝是我国肝硬化的重要诱因,新生儿应按“0-1-6”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出生时、1个月、6个月各一针),未接种的成年人先查乙肝五项,若表面抗体为阴性,需及时补种。两位专家均强调,肝脏缺乏痛觉神经,早期病变难以察觉,建议成年人每年至少做一次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和肝脏超声检查,若出现乏力、厌油、食欲下降、尿色加深(像浓茶色)等症状,及时到肝病科就诊。

  已确诊乙肝、脂肪肝、酒精肝等慢性肝病的患者,除遵循上述建议外,还需做好“两级预防”。
  一级预防,阻断进展。建议患者每3~6个月复查一次肝功能、肝脏纤维化指标,如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乙肝患者需额外监测病毒载量,开展抗纤维化、抗病毒治疗;脂肪肝患者还需控制饮食、规律运动;酒精肝患者必须彻底戒酒。陈辰表示,通过规范治疗,部分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患者能实现逆转,从源头降低肝性脑病风险。

  级预防,警惕信号。若曾出现肝性脑病,患者需重点预防感染(如感冒、肺炎)、消化道出血、高蛋白饮食、不合理利尿,比如不要一次性吃大量肉类、鸡蛋等高蛋白食物;若出现便秘(便秘会导致肠道氨吸收增加),需遵医嘱及时使用乳果糖等温和泻药。家属要密切观察患者,若发现其反应变慢、语速放缓、记忆力下降、性格改变等,立即告知医生,及时检查血氨、做脑部影像学检查,避免延误治疗。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