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原创>> 书评>> 徐说内经素问51刺齐论之针刺规范

徐说内经素问51刺齐论之针刺规范

byb.cn
[书评] 作者 :XJ 日期:2025-9-29 00:01

  【byb.cn XJ】上一篇,也就是素问的第50篇刺要论,讲的是什么呢?就是讲的针刺的要领,既不能过,也不可不及。这就是针刺之要道。‌“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是本篇最著名的话,它概括了针刺治疗的核心原则:根据疾病部位深浅(浮沉)选择相应针刺深度(浅深),确保针刺到达病灶而不损伤正常组织。


  本篇,也就是素问的第51篇,刺齐论,,很好理解,当动词,指针刺之意,而是什么意思呢?很多注释中,把它当作"辨别”之意,可我查了半天"齐”的意思,并无"辨别”之意。结合全文,这里的"齐”当形容词,应该直译为"整齐”,即如何让针刺法刺的不深不浅,不偏不倚,整齐划一,因此,本篇中的"齐”可理解为"规范”之意,也就是说,本篇讲述的是针刺的规范。和前一篇刺要论篇互为关联。‌“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这句话,是本篇中最著名的话,它概括了针刺时需遵循的浅深原则,强调不同部位针刺的深度应与病变部位相匹配,避免损伤相邻组织,因而被后世广泛引用。本篇,也是我解读黄帝内经素问以来,字数最少的一篇。


徐说内经素问51刺齐论之针刺规范


  【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刺浅深之分。

  岐伯对曰: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

  帝曰:余未知其所谓,愿闻其解。

  岐伯曰: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不及骨也;
  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
  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
  刺脉无伤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
  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伤肉也;
  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也;
  刺筋无伤骨者,过筋中骨也。此之谓反也。


  【点评

  ①刺骨者无伤筋,语气助词,下同。

  ②刺骨无伤筋者,也是语气助词,下同。

  ③针至筋而去,去,离开之意。这里指停针或拔针。下同。


  【整段翻译

  黄帝问道:我想了解针刺浅深不同要求。
      岐伯回答说:针刺骨,就不要伤筋;
  针刺筋,就不要损伤肌肉;
  针刺肌肉,就不要损伤脉;
  针刺脉,就不要损伤皮肤(以上四句指的是,应该深刺,则不能浅刺);
  针刺皮肤,则不要伤及肌肉;
  针刺肌肉,则不要伤及筋;
  针刺筋,则不要伤及骨(以上三句指的是,应该浅刺,则不能深刺)。
      黄帝说: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希望能听听对此的解释。
      岐伯说:所谓刺骨不要伤害筋,是说需刺骨的,不可在仅刺到筋而未达骨的深度时,就停针或拔出;
      刺筋不要伤害肌肉,是说需刺至筋的,不可在仅刺到肌肉而未达筋的深度时,就停针或拔出;
      刺肌肉不要伤害脉,是说需刺至肌肉深部的,不可在仅刺到脉而未达肌肉深部时,就停针或拔去;
      刺脉不要伤害皮肤,是说需刺至脉的,不可在仅刺到皮肤而未达脉的深度时,就停针拔去。
      所谓针刺皮肤不要伤及肌肉,是说病在皮肤之中,针就刺至皮肤,不要深刺伤及肌肉;
      刺肌肉不要伤及筋,是说针只能刺至肌肉,太过就会伤及筋;
      刺筋不要伤及骨,是说针只能刺至筋,太过就会伤及骨。以上这些,是说若针刺深浅不当,就会带来不良后果。


  【总结

  正如本文开篇所言,刺齐论和刺要论互为关联,如果说刺要论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讲的时宏观的,在什么季节进行针刺,对人体会有什么影响,那么,到了刺齐论,则关注到了微观,换言之,讲的是针刺的深浅。

  尽管中医学不像西医学那样广泛涉及解剖学,但从刺齐论篇中,我们则可以看到中医其实也讲解剖,也讲分寸,也讲火侯。什么是中医,不指是中国的医学,更是中正的医学,恰到好处的医学。

  与刮痧、按摩、艾灸、气功相比,针刺是比较容易造成医疗事故的,比如把人扎成气胸了,这种情况很容易出现,这也就是为什么《黄帝内经》在论述针刺时,用了好几个章节反复强调"齐”的原因了。同时,现在医疗管理中,区别保健和医疗的一个重要指征,就是是否刺入皮肤,刮痧拔罐按摩都属于保健,而针刺则属于医了,这点很多中医爱好都不大清楚。


  最后用Deepseek进行总结

‌  《七绝·针道齐》‌
  骨筋肉脉皮中理,
  深浅相宜各有期。
  莫越雷池分寸处,
  岐黄至道在中医。

byb.cn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