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向老年人学乐观豁达

向老年人学乐观豁达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3-5-26 00:01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阅历丰富抗压能力强 看淡得失积极老龄化 向老年人学乐观豁达


  受访专家: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 康 琳 □北京老年医院精神心理二科主任 吕继辉

  本报记者 虞 晔
  《生命时报》 2023-05-12 第1702期 第1版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乐观豁达几乎是全球长寿老人的唯一共性。近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发表在《发展心理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又进一步得出结论:老年人确实有乐观的条件——人们日常压力源的数量和对日常压力源的反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研究表明:人越老,压力源越少

  该研究使用的是美国日常经验研究(NSDE)的数据,NSDE是美国一项全国性研究,始于1995年。此次研究从3000多名成年人的生活记录中收集了4万多天的日常生活综合数据。研究开始时,受访者的年龄在25~74岁之间,他们被邀请参加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老龄化研究所领导的大型美国中年日常研究项目。受访者需要定期参加电话访谈,由研究人员对其进行连续8天的每日压力水平评估,最终形成了一个跨越20年的纵向“日记”。

  研究人员注意到,人们报告的日常压力数量以及他们对这些压力的情绪反应与年龄增长呈负相关关系例如,25岁的人报告有近一半的日子里有压力,而70岁的人只有30%的日子里报告有压力。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人类发展和家庭研究领域的大卫·阿尔梅达教授表示,年轻人可能兼顾更多事情,包括工作、家庭和住房所产生的日常压力,比如开会迟到、与伴侣发生争执、照顾生病的孩子等,一件件小事堆积起来的情绪反应都关系之后的健康状况。但是,随着年龄增长,人们的社会角色和动机发生变化,老年人可以最大化地享受他们所拥有的时间、财富,压力更少。“横向对比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压力反应发现,25岁左右的人在经历压力的日子里会变得暴躁;到了50岁左右,人们受压力源暴露的影响最小;60岁末和70岁初的老年人,可能因健康问题会有更多挑战,日常压力略有增加。”

  “这个研究结果跟我们平时想得不一样。”北京老年医院精神心理二科主任吕继辉说,一般人们觉得人到暮年,就倾向于悲观、消极、更脆弱。但这只是从身体情况的角度出发,而从心理反应来看,人可能年纪越大,越乐观豁达。正如《论语·为政》里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70岁后,只要不做出格的事,人更随心所欲。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康琳则表示,该研究结果值得参考,但还需就不同国情进行深入分析。在美国,很多老人退休后可能是没有负担的,因为他们不会有太多牵绊,完全为自己而活。但中国有深厚的家庭文化,一些老人退休后会帮子女带孩子,小空间内几代人由于不一样的生活习惯和思维观念,也可能产生很多矛盾,老人所承受的压力会从职场转变家庭,依然很大。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也有老人天性乐观,或生活经验丰富,抗压能力强。

  多因素让老人更乐观

  如何变老不仅取决于我们面临的挑战,还取决于我们如何处理这些挑战。专家们表示,很多老年人比年轻人更为乐观豁达,背后有诸多原因。

  更易回避消极刺激。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米歇尔·凯瑟琳曾开展实验,向18~81岁人群展示51种不同情绪偏向的图像,发现年轻人对负面事物(如撞车等)反应更强烈,而对积极事物(如萌宠等),不同年龄人群的差别不大。研究认为,随着年龄增长,大脑对负面情绪刺激的反应越来越慢,老人更能避免消极情绪,因而更乐观。

  经济压力较低。较低的经济水平意味着更高的压力水平,以及不能负担良好的医疗保健和均衡饮食,积极情绪会被消磨。而老年人大多有退休金或保险金,或是有子女抚养,经济情况相对更好。

  社会环境有保障。吕继辉表示,社会环境对老人的人生态度有强烈影响,具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理环境,包括住宅、街道、公共场所等是否对老年人友善。比如到医院就诊,老人是否足够便利;出行过马路时,绿灯时间是否足够老人顺利通过等。二是人文环境,包括家庭和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宽容。比如,在拥挤的车厢,是否有人为老人让座;数字化普及后,是否考虑为老年人提供简化操作等。

  社交支持强大。诸多研究显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延长寿命、保持健康快乐的重要因素。上述研究认为,很多人一退休就把原来工作中的部分联系人删除了,朋友圈里留下的都是让他真正感到愉悦、互相促进的朋友,这才是高质量的社会关系。康琳说,人有社会属性,任何人都需要从外界得到一些认可。社交支持包括家人、朋友、邻居,以及志同道合的兴趣“搭子”等,社交支持强大可以让老人获得更多关注,在应对压力和困难时更容易获得帮助。

  生活阅历丰富。康琳表示,很多老年人的阅历比年轻人更丰富,能够辩证地看待自身得失,积极应对身体健康状况的变化,遇到挫折也有更多解决方法,自然更豁达、快乐。

  专家们表示,一些个人化的因素对老年人的乐观态度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影响。《美国老年医学会杂志》上一项研究称,性格外向的老人是处理压力的“天才”,但性格敏感、情绪波动大的老人,处理压力的能力明显偏低。另外,伴随年龄增长,血管老化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的影响就是改变个人的性格,可能越来越固执。能接受他人意见的老人,通常身体更健康,心胸更豁达。

  变老会产生“积极效应”

  57岁的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斯坦福长寿研究中心主任劳拉·卡斯藤森曾表示,大多数性格乖戾的老年人,年轻时可能脾气就不好,但衰老并不会将快乐之人变成整天闷闷不乐的人。研究表明,在步入老年的过程中,人们在情绪上变得更加稳定,更加知足。美国斯坦福长寿研究中心主任芭芭拉·斯特劳克表示,过去认为衰老会让人失去大量的脑细胞,但如今的研究发现,认知能力在40~68岁达到高峰,这期间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经验和知识,给年轻人以更多指导,比如就业指导等。

  专家们认为,年老并不代表着消极,相反,可能收获更多人生阅历,全社会应该转换观念,向老人学习他们身上独特的闪光点。“新冠疫情期间,一些年轻人患上了抑郁症,而我认识的一位80多岁老人,在疫情期间学会了弹钢琴。他觉得自己身体已经不能出去长途旅行或进行游泳之类的锻炼了,所以才弹琴,既能学新东西,又能锻炼手脑。他这种乐观的心态和对健康状态的坦然,令人敬佩。”康琳说,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之下,老人越来越多,社会不该总把老人当弱者。很多人虽然年龄大了,但精神和身体状况都非常好,完全有能力继续实现自我价值。尊重老人的价值,才是老年友善型社会的出发点,也是为老人提供一切社会服务和生活帮助的初衷所在。

  全球知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乔纳森·劳赫提出的“幸福曲线”理论就指出,随着年龄增长,人们的幸福感呈向下的浅“U”形。人们年轻时,很难辨清自己的喜好,但到了老年,他们空闲时间变多,所享受的社会保障增多,更清楚什么才是真实、纯粹的幸福。各国民众的幸福曲线几乎一致,毋庸置疑,变老会产生“积极效应”。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