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商自曝高额腐败成本致药价虚高

一般情况下,药厂有药品研发创意时,就要找代理人了,这叫做“大包”。代理人从药品的研发到患者真正使用的所有过程,都会介入。其中需要经过几个必要的环节:批药号、批价格、各地价格备案、进医保、招标、进医院、进科室。
这些过程的每一步都需要花钱,这些钱大多数都是由代理经销商垫付。
批药号。花钱从“批药号”就开始了。研发后,要向国家药监局报批,以拿到药品生产批号。这个过程就得花钱。除了公开收的报批费之外,底下有相关权力的人都要给钱。一般一个药品拿到批号,至少要几十万元。而且现在能把药品生产批号顺利报下来的人,都是一些跟他们有多年老关系的,一般人有钱也使不进去。
批价格。一个药品拿到生产的批准文号,厂家生产就合法了,出厂后就开始价格备案,简称备价,也就是定价。价格备价高还是低?发改委、物价局凭什么相信经销商的成本价格分析?这又得花钱。且必须在发改委的人那里把钱花到位了,人家才会给你备一个比较高的价格。
代理人往上报价,会把中间的所有成本写得极高。发改委给你审得细还是不细、信不信你报价备案的方式、会不会到别的地方去查你的成本,这就取决于代理人的“关系”。这其中就要花钱,至于花多少,怎么花,就看代理人的“道行”了。
一个产品的价格组成———生产成本、物料成本、能源损耗、研发成本、人工成本,这些开销一般都会往高报10倍。为什么报那么高呢?因为需要把从批药号到进科室,其中所有流程的“腐败成本”也算进去。但是这个成本不可能写在物价部门所看到的成本价格分析中,如何让他们“相信”代理人所报的“原料、人工”之类的虚高成本,这就是他花钱的意义所在。而这只是本省的定价,如果想要跨省、跨地区销售,医药代表还需要跨省备价。
跨省价格备案。跨省备价与同省备价花钱的“道理”一样,只是跨省备案的价格一般会比原厂所在地的价格要稍低一点。比如在河北某药厂的某药品定价为30元,在北京的定价很可能就是二十七八元。原因可能是北京当地政府本能地希望医保这部分财政开支少一些,有点砍价的意味。
无论怎样,行业里的潜规则就是这样。但是低多少就有学问了:价格压下来多一点,这个省的发改委才愿意用这个药,但低太多又赚不到钱。到底低多少,取决于发改委的一个文件。如果代理人没有“关系”的话,可能就低好几元,如果代理人有“关系”,可能只低一两元。单价几元的差别,关系到这个药品是否能在这个地区上市的问题。
进“医保”。下面就涉及到这个药品是否想进医保范围的问题。如果不进医保,由于不能报销,各医院用量肯定就少。不过这样的药一般是新特药,患者不用不行。如果某种药品想进医保,困难重重,并且面临着价格跳水的危险。因为医保由国家埋单,国家会通过价格调控使这个药品迅速降价。但是常规性药品为了“走量”还是愿意进医保的。
首先,要向各地政府医保办申请该药品进入医保。一般来讲,一个自费类的药品要进医保范围的话,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不会白让你进的。比如在北京,一个药品要进乙类医保,五年前需要50万元,据说现在要100万元了。当你这个产品在全国一半左右的省份进了乙类医保之后,才可以申请全国甲类医保。
如果进了甲类医保,不管定价如何高,报销就不是问题了,销量也就不是问题了。这个过程也都是一步步在花钱。如果你想进全国甲类医保的话,一两百万元还拿不下来呢,我听说他们有花500万元拿下来的。
这部分钱,一般会交到中间人手里,由中间人递给相关的办事人员,比如处长、司长之类的,中间人自己留一点。一般直接收厂家或经销商钱的人很少。
药品招标采购。无论是否成为报销药———医保用药,药品必须通过招标才能进入医院,标的为:在目标时间内(比如说一年)在目标区域内,以什么样的价格允许某药品的销售。并不是说,国家或医院同意买你的货,而只是你有权在这里卖货而已。
就一些地区多年来的习惯而言,在招标中,一般一组里一个品种中标3个厂家,比如同样的左氧氟沙星,全国这么多厂家谁能竞争成为这3家,那么就得过来评标。评什么呢?包括产品的价格、质量、信誉度,是不是大厂名牌……实际上,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潜规则就是“谁来评”:负责产品的医药代表和评审办的负责人关系如何,关系到哪一步。这种长期人脉关系的形成,都是经销商花钱堆出来的。
评审办的人员每年都重新组成一次专家评审委员会,里面一般都是大医院的主管副院长、药剂科主任或者是著名专家;还有医保方面的政策专家,一些官员。
那些专门跑这条路的医药代表,能够在第一时间把所有评审委员会的名单都拿下来,里面总会有一些他熟悉的人,再通过这些熟悉的人“走”那些不熟悉的人的关系。
这些专家一般都有两个手机号,在评审期间,对外公开的那个手机号码就不用了,只有深入圈子的人才能通过另一个手机找到他。
有一些关系很硬的经销商可能晚上跑到他家里打牌,通过打牌输钱,一晚上输几万元或几十万元,用这种方式来贿赂。还有的是给其老婆钱,或是送他的孩子去国外读书。
还有一些经销商拿着相当级别的领导批条,这个更厉害。
进医院。拿到中标通知书,这个药品就可以分到各个医院,找那些“药虫”去做了,大的总代理不可能去跑医院的。
药品进不进得了医院,由各个医院的药事管理委员会决定,成员由各科室主任、药剂科主任之类的组成,把他们都得走遍了,人家才会一致投票允许你进这个医院。大医院一般要3万元到5万元。
任何一种药品都得单独公关。这还只是第一关。现在一些医院更绝,院方领导知道这里面利益重重,不知道是出于什么考虑,很多都执行一种叫主管院长或者副院长“一票否决制”的机制,来个民主———集中。或许是为了遏制过去药事委员会普遍遇到贿赂的趋势,但最终的结果,却会让“药虫”的贿赂成本大幅度上升———因为要买通这些主管领导,往往不是几个钱就能成的,很多情况下,他们要的是职位升迁、政治地位、学术成就等。当然,对于一些人来说,还有别的。
在此情况下,有一些年轻貌美的“药虫”甚至甘心给这类年富力强的少壮派领导们做地下“二奶”甚至“三奶”、“四奶”。不要以为她们有多么不堪,多么亏,其实,只要她们代理的药品得到主管院长或者副院长的全力推荐,各个科室的主任是不敢造次的,更是不敢设置任何障碍。她们所受到的优待,是任何其他同行所不敢比的。
在大医院,一个受到这种“重点照顾”的药品,每年就可以给她们带来数百万元甚至千万元的利润!现在,这类能人又有了新的活动趋势———自己不再直接进行药品推广,干脆帮别人的药品进医院、处理一些公共关系,然后坐地分成或者拿一笔进院费———当然,他们也不可能独吞,肯定是要跟别人分的。
进科室。假如进了这个医院了,要进不同的科室,还要跟不同的科室打通关系。因为即使医院的药房同意进货,但是如果科室一直没有要货的申请,医院也是不可能囤货的。于是,就必须让各个科室同意用你的药品。但是,那么多可以使用的品种,那么多可以替代的产品,有的品种比你的价格低、患者更愿意接受,人家凭什么要你的货?
答案是———公关。除了讲课、推广、交流之外(这些学术沟通实际上都是幌子),最关键的只有一个———花钱。科室出去旅游、搞联欢会,都得让医药代表出钱,称为“科室开发费”。一个科室至少1万元,医院有多少个科室适合医药代表的这个药,他就得“开发”多少个科室。
终于科室主任让用这个药了,这时就要开始打点各个医生。医生收的钱叫“临床费”:按开方数量收费,这是带金销售,一般医保类药品的“临床费”是零售价的20%-25%,不是医保药品的“临床费”是零售价的30%-35%。因为非医保类药品需医生更费力地劝服患者接受。
医生和医药代表各有一套计算“临床费”的方法。每个医生开这种药开了多少支,自己都记好,病人去不去领他不负责。月底,医药代表会来取医生的开方记录,还要去药房打出实际销售了多少支的单子,这叫“核方”。一般开方记录和有效销售都有出入,如果出入不太大的话,就按医生的开方记录给“临床费”。如果出入太大,叫“冒方”。如果差出一两百支,这个医药代表就会慢慢把这个医生甩掉,不给他钱了。
医药代表通过什么方式来给医生“临床费”,这也是学问。一般医药代表和医生都很熟,会一一给各科室主任和副主任,他们拿到钱之后也会分一部分给下面的小医生们。有“良心”的主任就会给下面的医生分得多一些,“良心不好”的主任就自己独吞了。有的医院“管理”比较严格,会有一位医生负责统计处方,也负责向医药代表收钱,他去公平分配这笔钱,这叫“管理正规”的科室。
- [事件]排便有了专业指导05-14
- [事件]幸福晚年有个法则05-14
- [事件]嚼硬食增强记忆力05-14
- [事件]说话流利更可能长寿05-13
- [事件]适合国人的护脑饮食05-13
- [事件]这样吃 专治各种不开心05-13
- [事件]我国胰岛素抵抗男性多05-12
- [事件]炫耀背后是补偿05-12
- [事件]排便有了专业指导05-14
- [事件]幸福晚年有个法则05-14
- [事件]嚼硬食增强记忆力05-14
- [事件]说话流利更可能长寿05-13
- [事件]适合国人的护脑饮食05-13
- [事件]这样吃 专治各种不开心05-13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31热论之热病...05-12
- [事件]我国胰岛素抵抗男性多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