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近1/3的人仍讳疾忌医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担心病情重 恐惧污名化 情感缺支持 全球近1/3的人仍讳疾忌医
这项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牵头的研究,整合25个国家和地区的92项研究、56万人的数据,将“信息回避”明确定义为推迟就医、拒绝筛查等避免获取潜在不良信息的行为。研究显示,回避率与疾病性质有关,无法治愈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就医回避率最高,阿尔茨海默病为41.3%,亨廷顿舞蹈症为40.4%;严重但可治的疾病次之,艾滋病毒感染为31.7%,癌症为29.1%;慢性病最低达24.3%。值得注意的是,引起回避的关键因素并非性别或种族,而是认知情感层面的信息过载、自我效能感不足、对污名化的恐惧及对医疗系统信任缺失。
临床实践中,医疗回避者的身影并不罕见。比如,一位有癌症家族史的中年男性此前多次被建议筛查肠癌,但因害怕而一再拖延,直至有明显症状才就医,此时已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在精神心理健康领域,这种回避更复杂和普遍。此前,一位长期被抑郁情绪困扰的年轻人,可能早已察觉自己有心理问题,却因害怕被贴上“脆弱”“矫情”“不正常”等标签,极力掩饰,并拒绝承认问题,更不愿寻求专业帮助。最终,轻度心理困扰可恶化为重度精神障碍,增加自伤、自杀风险,导致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长期负担。世界卫生组织反复强调,精神障碍是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治疗缺口巨大,污名化和信息回避是造成这一问题的核心障碍。
讳疾忌医从来不只是个人的心理防御,更是社会环境的映照,尤其在精神健康领域,污名化让太多人在沉默中独自挣扎。但这份沉默不该是终点,有必要从多方面发力,构建一个支持性、低门槛的健康环境。
塑造良好舆论环境。应在学校、社区及公共空间系统性地开展反歧视教育,将精神健康知识全面纳入健康体系,通过康复故事分享与科普教育,传递精神疾病可防可治的明确信息。同时,健康宣传材料应简洁清晰,降低公众认知负担,让权威信息易于理解和接受。
提升医患沟通质量。医院通过系统化培训,增强医护共情与沟通能力,使其更好地理解患者担忧,并以支持性方式传递信息,帮患者缓解恐惧、建立康复信心。医生应在诊疗中鼓励患者表达疑虑、参与治疗选择,并为其提供清晰的决策参考信息,增强其对自身健康的管理能力。此外,就医流程应持续优化,着力简化预约、检查和获取结果的步骤,切实减少那些阻碍人们及时就医的繁琐程序与不便。
掌握健康主动权。个人应主动学习身心健康知识,区分正常情绪波动与疾病状态,认识到主动求助是负责任的自爱行为。家庭则需成为理解与支持的港湾,通过坦诚沟通与陪伴就医,化解病耻感,共同面对健康挑战。而且需要认识到,回避未知不等于安全,唯有主动获取信息、勇于面对问题,才能真正掌握健康的主动权,迈出疗愈的第一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五病区心理治疗师 刘 旭
《生命时报》 2025-10-28 第1939期 第4版
这项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牵头的研究,整合25个国家和地区的92项研究、56万人的数据,将“信息回避”明确定义为推迟就医、拒绝筛查等避免获取潜在不良信息的行为。研究显示,回避率与疾病性质有关,无法治愈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就医回避率最高,阿尔茨海默病为41.3%,亨廷顿舞蹈症为40.4%;严重但可治的疾病次之,艾滋病毒感染为31.7%,癌症为29.1%;慢性病最低达24.3%。值得注意的是,引起回避的关键因素并非性别或种族,而是认知情感层面的信息过载、自我效能感不足、对污名化的恐惧及对医疗系统信任缺失。
临床实践中,医疗回避者的身影并不罕见。比如,一位有癌症家族史的中年男性此前多次被建议筛查肠癌,但因害怕而一再拖延,直至有明显症状才就医,此时已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在精神心理健康领域,这种回避更复杂和普遍。此前,一位长期被抑郁情绪困扰的年轻人,可能早已察觉自己有心理问题,却因害怕被贴上“脆弱”“矫情”“不正常”等标签,极力掩饰,并拒绝承认问题,更不愿寻求专业帮助。最终,轻度心理困扰可恶化为重度精神障碍,增加自伤、自杀风险,导致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长期负担。世界卫生组织反复强调,精神障碍是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治疗缺口巨大,污名化和信息回避是造成这一问题的核心障碍。
讳疾忌医的背后,人们害怕的往往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所承载的沉重负担与不确定性,主要涵盖以下方面。
第一,复杂的诊断信息、晦涩的医学术语,以及不确定的治疗前景,会让人感到不知所措。
第二,当个体不相信自己有能力理解和应对可能的诊断结果时,会选择回避。
第三,艾滋病、精神疾病等患者可能面临严重的社会歧视和排斥,这种对污名化的恐惧远超对疾病的恐惧。精神疾病的污名化根深蒂固,常被错误地与个人品格、意志薄弱挂钩,导致患者不仅承受病痛,更遭受二次伤害。
讳疾忌医从来不只是个人的心理防御,更是社会环境的映照,尤其在精神健康领域,污名化让太多人在沉默中独自挣扎。但这份沉默不该是终点,有必要从多方面发力,构建一个支持性、低门槛的健康环境。
塑造良好舆论环境。应在学校、社区及公共空间系统性地开展反歧视教育,将精神健康知识全面纳入健康体系,通过康复故事分享与科普教育,传递精神疾病可防可治的明确信息。同时,健康宣传材料应简洁清晰,降低公众认知负担,让权威信息易于理解和接受。
提升医患沟通质量。医院通过系统化培训,增强医护共情与沟通能力,使其更好地理解患者担忧,并以支持性方式传递信息,帮患者缓解恐惧、建立康复信心。医生应在诊疗中鼓励患者表达疑虑、参与治疗选择,并为其提供清晰的决策参考信息,增强其对自身健康的管理能力。此外,就医流程应持续优化,着力简化预约、检查和获取结果的步骤,切实减少那些阻碍人们及时就医的繁琐程序与不便。
掌握健康主动权。个人应主动学习身心健康知识,区分正常情绪波动与疾病状态,认识到主动求助是负责任的自爱行为。家庭则需成为理解与支持的港湾,通过坦诚沟通与陪伴就医,化解病耻感,共同面对健康挑战。而且需要认识到,回避未知不等于安全,唯有主动获取信息、勇于面对问题,才能真正掌握健康的主动权,迈出疗愈的第一步。
相关文章 浏览更多相关文章>>
- [事件]全球近1/3的人仍讳疾忌医11-21
- [事件]长白发是“色素工厂”停产了11-21
- [事件]有好奇心记得快11-21
- [事件]五招燃起女人“性奋”点11-20
- [事件]头痛 问题可能出在脖子11-20
- [事件]今天你看“电子黄历”了吗11-20
- [事件]每天33克豆制品延寿11-19
- [事件]痰黄是热 痰白属寒11-19
最新文章
- [事件]全球近1/3的人仍讳疾忌医11-21
- [事件]长白发是“色素工厂”停产了11-21
- [事件]有好奇心记得快11-21
- [本站]刮痧不当致颈动脉夹层性脑梗11-20
- [事件]五招燃起女人“性奋”点11-20
- [事件]头痛 问题可能出在脖子11-20
- [事件]今天你看“电子黄历”了吗11-20
- [事件]每天33克豆制品延寿1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