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黄帝内经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原文】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阳刺,入一傍四处,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脏,迫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脏,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
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
病在少腹有积刺皮腯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侠脊两傍四椎间,刺两髂髎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
【点评】本段重点解读针刺各部位时的要点
①为藏针之,藏: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为针之’,无‘藏’字”。
②皮者道也,道;道路。皮肤为针刺出入的道路
③大藏,马莳注:"五藏为大脏,而刺五俞即所以刺大脏也
④脏会,背部俞穴,是脏气聚会之处。
⑤与刺之要,与,字在这里无意义。
⑥必端内针为故止:
必,一定;
端,端正,这里是指直刺;
内,纳;
为故止,指针刺以达病灶为止。(注:这里的故具体当何意,一直没有查到,如有网友有高见,不妨交流一下。)
⑦尽炅病已,炅,热。指针刺到身热,病就好了。
【整段翻译】
精通针术的医家,在尚未诊脉之时,还需听取病人的自诉。病在头部,且头痛剧烈,可以用针刺治疗(在头部取穴),刺至骨部,病就能痊愈,但针刺深浅须恰当,不要损伤骨肉与皮肤,虽然皮肤为针刺入必经之路,仍应注意勿使其受损。
阳刺之法,是中间直刺一针,左右斜刺四针,以治疗寒热的疾患。若病邪深入专攻内脏,当刺五脏的募穴;邪气进迫五脏,当刺背部的五脏俞穴,邪气迫脏而针刺背俞,是因为背俞是脏器聚会的地方。待腹中寒热消除之后,针刺就可以停止。针刺的要领,是出针使其稍微出一点血。
治疗痈肿,应刺痈肿的部位,并根据其大小,决定针刺的深浅。刺大的痈肿,宜多出血,对小的深部痈肿要深刺,一定要端直进针,以达到病所为止。
病在少腹而有积聚,应刺腹部皮肉丰厚之处以下的部位,向下直到少腹为止;再针第四椎间两旁的穴位和髂骨两策的居髁穴,以及机胁肋间的穴位,以引导腹中热气下行,则病可以痊愈。
病在少腹,腹痛且大小便不通,病名叫做疝,是受寒所致。应针刺少腹到两大腿内侧间以及腰部和髁骨间穴位,针刺穴位要多,到少腹部都出现热感,病就痊愈了。
病在筋,筋脉拘挛,关节疼痛,不能行动,病名为筋痹。应针刺在患病的筋上,由于筋脉在分肉之间,与骨相连,所以针从分肉间刺入,应注意不能刺伤骨。待有病的筋脉出现热感,说明病已痊愈,可以停止针刺。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29太阴阳明论...04-28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28通评虚实论...04-07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27离合真邪论...03-31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26八正神明论...03-24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25宝命全形论...03-17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24血气形志篇...03-10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23宣明五气之...03-03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22藏气法时论...02-24
- [本站]胆结石引急性胆囊炎我把胆摘...05-01
- [事件]很多强迫症未及时就诊04-30
- [事件]胆经-人体有条易堵路线04-30
- [事件]尿液就像身体的日记04-30
- [事件]老年皮炎常伴合并症04-29
- [事件]手脚突然变色 警惕雷诺现象04-29
- [事件]中风后记性不好能治吗04-29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29太阴阳明论...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