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读懂老人的心病信号

读懂老人的心病信号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5-9-5 00:01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查无实证的疼痛、反复发作的心慌、放弃最爱的活动……读懂老人的心病信号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 康 琳 □主管护师张 宇 赵 霞 □心理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段艳平

  《生命时报》 2025-08-05 第1918期 第5版


  李女士告诉女儿“放心吧,我好得很”,可挂了电话以后,却对着满筐没绣完的丝线发呆——那曾是她每天的乐趣,如今却连针都懒得穿。王先生送儿子一家到楼下,挥着手说“你们忙你们的,不用管我,我挺好的”,可回到家以后,却整夜盯着天花板,直到天亮。

  这样的场景,在千万个家庭里悄然上演。老人担心给子女添麻烦,总把“我挺好”挂在嘴边,却把真实的情绪藏起来。《中国老龄发展报告2024——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蓝皮书显示,我国26.4%的老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其中6.2%的老年人有中重度抑郁。

  老人的情绪表达常常绕开“我难过”“我不高兴”这类直白的词汇,转而用身体和行为表达。这些信号看似零散却不容忽视。

  反复出现查无实证的疼痛。当老人说头痛、背痛、胃痛时,可能不是身体出了实质性问题。心理学研究发现,长期压抑的情绪会转化为躯体症状。退休后社交减少、生活节奏改变的老人,更容易用疼痛来表达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失落与不安。

  反复发作的心慌(心电图检查正常)。老人的焦虑往往藏在对健康的担忧、对孤独的恐惧里,当这些情绪找不到出口,就会通过自主神经紊乱表现出来,比如心慌、手抖、出冷汗等,都是他们心里不踏实的身体反应。

  睡不着吃不下。睡眠和食欲是情绪的晴雨表。抑郁情绪会扰乱大脑中的神经递质,老人不是不想吃,而是未被察觉的情绪“不允许”。

  凌晨4点分享养生文章。深更半夜刷到父母发的养生秘籍,背后可能是辗转难眠的孤独。睡眠障碍是抑郁的典型症状,发文章既是排遣时间的方式,也可能是潜意识里想获得子女关注——“我睡不着,想跟你说说话”。

  放弃最爱的活动。当爱钓鱼的老人连鱼竿都不想碰,爱跳广场舞的老人总是不出门,不是因为他们变懒了,而是抑郁的核心症状——兴趣减退导致的。这种变化往往比较隐蔽,需要引起重视。

  “我活着就是负担”。当老人说出这类话时,家人一定要高度警惕,这背后是强烈的无价值感。他们可能觉得自己帮不上忙,还添麻烦,甚至认为离开才是解脱。这是危险信号,甚至是自杀预警,需要家人立刻回应和干预。

  面对父母的“口是心非”,子女的耐心沟通是打开他们心门的钥匙。与其追问“你到底怎么了”,不如用五个办法主动靠近。

  询问具体感受。在与父母沟通时,子女应避免说“别瞎想”“多大点事”等,这种话语看似安慰,实则否定了父母的感受。可换成“您最近总说胃疼,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您最近总是闷闷的,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先观察到具体变化,再确认他们的情绪,这会让老人觉得,自己的感受被看见了。

  每天10分钟高质量陪伴。这样比每周一次的打卡式看望更加有效。陪老人散步时,可以聊聊他们年轻时的故事;视频通话时,打破报喜不报忧的传统模式,主动向父母讨教生活经验,比如馒头需要蒸多长时间等,让老人觉得自己仍被需要。

  用小目标重建价值感。比如让老人负责做一道菜,端上桌时特意说“这是我爸的拿手绝活”;让老人帮点小忙,然后认真地说“有您在我踏实多了”。价值感回来了,负面情绪自然会减退。

  帮助老人走出去。子女可鼓励或陪伴老人参加集体活动,当他们有了棋友、舞伴、同学,负面情绪就有了新的出口。

  带老人就医。当老人连续2周以上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不足或疲乏,甚至出现消极言语时,应立即寻求专业医师帮助。这样既能避免病情加重,也能让父母知道:承认难过不丢人,我们可以一起面对。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