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疾病正在慢病化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神经疾病正在慢病化,脑膜炎、破伤风显著减少,头痛、脑梗、痴呆症、帕金森病越来越多
年轻女性常年被偏头痛困扰、30多岁程序员脑卒中后生活难以自理、刚退休的教师确诊了帕金森病……当下,被神经疾病打乱生活的人越来越多。近期,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郝峻巍教授团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脉耕团队,在美国杂志《细胞》子刊发表的研究显示,2021年我国神经系统疾病总体患病数高达4.68亿,所致伤残调整寿命损失约7810万人年,神经系统疾病已成为威胁国人健康的“主力”。
一觉醒来无法动弹
7月7日,记者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马青峰的门诊中看到,患者涵盖了各年龄段,有老年人、中年人,还有不少年轻人,神经疾病早已不是“老年专属”。
58岁的陈建国(化名)刚刚退休就确诊了帕金森病早期。确诊前,他在小区内散步时连续在台阶上踉跄3次,以为是腰椎问题,并未在意。家人却察觉出不对劲,发现他的步伐明显较以往僵硬,督促就医后才发现,踉跄竟是肌张力异常导致的,陈建国已患上了帕金森病。这种被称为“不死的癌症”的疾病,打了陈建国一个措手不及。
32岁的张明(化名)挂的复查号。他曾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技术主管,熬夜加班是常态,“发病前3个月,我在写代码时突然握不住鼠标,眩晕了15分钟,当时以为是工作太累了,休息一下就好。”直到1个月前,他清晨醒来后发现左半边身体动弹不得,就医才发现脑卒中。从那刻起,他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曾经每分钟能盲打120字的手,现在连幻灯片翻页笔都按不动。”张明无奈地说,每月3000元的康复治疗费加上妻子需辞职陪护,家庭负担陡然增加。
22岁的小燕(化名)来自贵阳,今年是她与“噩梦头痛”共处的第12年,每天都会被右侧太阳穴痛醒,精神濒临崩溃。这些年,她辗转了多家医院,一直被当作颈椎病患者,治疗从未见效。直到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主任医师徐俊的门诊,才确诊为慢性发作性偏侧头痛,治疗才开始对路。
这些并非个例,神经系统疾病对公众健康的威胁正在增加——不仅老年人是高危人群,年轻人也正在被波及,未来可能对我国卫生保健系统构成严重挑战。
30年,疾病谱从“感染”到“慢病”
新研究覆盖了中国大陆33个省级行政区,时间跨度达32年,数据显示,1990年中国约有3.29亿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但2021年达4.68亿人,接近全国人口的1/3,由此引发的健康损失显著上升。更关键的是,疾病谱已发生结构性变化。
相较于1990年,我国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症、帕金森病、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数增幅超过2倍;脑膜炎、破伤风、特发性癫痫、蛛网膜下腔出血则显著减少。马青峰解释道:“过去30年间,我国神经系统疾病的整体负担正在从‘感染性疾病’向‘慢性疾病’变迁,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如痴呆症、帕金森病)正成为主要负担。”
研究显示,人口增长对疾病负担的增加有影响,但人口老龄化是多数非传染性神经系统疾病负担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比如,65岁以上人群的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约5%,85岁以上可达30%。随着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突破20%,相关防治压力将持续增大。
不同地域之间的疾病负担差异明显,呈“西高东低”趋势,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疾病负担越低。以病种来看,在西藏、青海等西部地区,脑出血、癫痫、感染性疾病负担高;上海、北京等东部地区的运动神经元病负担大。在徐俊看来,这种地域差异或与慢性病干预不足、就诊率低、医疗资源不均相关。
以脑卒中为例,我国高血压治疗率、控制率较低,仅41.3%患者规律测血压,农村地区降压药停药率达58%;相关护理的地区差异较大,西部省份基层诊断能力薄弱。
偏头痛、帕金森病、痴呆症等的地区差异相对小,这可能表明其发病更多与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熬夜、不良饮食)等相关,而非单纯医疗资源差异。
五种“脑病”最常见
研究显示,我国患病人数最多的神经系统疾病依次是:紧张型头痛、偏头痛、缺血性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痴呆症、帕金森病,人群分布有显著特点。
女性头痛更高发。头痛是各年龄段最常见的问题,其中,偏头痛是15~49岁中青年人群的首要致残原因,女性负担高于男性。“神经科门诊中,频发或突发头痛是中青年患者的主诉症状之一。”马青峰告诉记者,情绪紧张、过度劳累、不良生活习惯、睡眠障碍等,均可诱发头痛。《美国医学会·神经病学》发表的研究显示,包括偏头痛、紧张型头痛在内的原发性头痛都会增加自杀风险。因此,当疼痛已影响工作、生活或出现进行性加重时,需及时就医。
男性警惕脑卒中、帕金森病。出血性脑卒中位列健康损失的首位,其次为缺血性卒中、痴呆和偏头痛。随着年龄增长,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率大幅增加。中国脑卒中流行病学调查揭示,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40岁以上男性发病率陡峭上升,50岁后进入高危期,70~74岁达峰值。这与吸烟饮酒、久坐不动、“三高”等均有关系。因其起病急、发展快,识别早期信号至关重要,比如单侧肢体麻木、口齿不清、口舌歪斜,尤其是曾发作过的人。
50岁后,帕金森病患病率也开始迅速增加,男性负担高于女性,且有年轻化趋势。除了大家熟知的“慢抖僵”(动作迟缓、震颤、肌强直),前期还可能出现磨蹭、嗜睡、易跌倒、起步慌张等情况,需注意识别。
痴呆症正在年轻化。记忆下降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表现之一,《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需求洞察报告》显示,这种病正在年轻化,虽然大多数患者仍以老年人为主,但60岁以下的患者占比显著增加,达到21.3%。这与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病的年轻化不无关系。
构建神经健康“生态圈”
神经系统疾病已成为我国首位致残因素,两位专家呼吁,相关防控举措应列为国家慢病优先议程,填补“重治疗、轻预防”短板,个人、家庭、社会需三线联动。
个人:“三早”仍是首策。马青峰提到,目前,临床治疗仍无法保证偏头痛、脑卒中、痴呆症或帕金森病永不复发。因此,首要之策仍是“三早”,即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前提,践行低盐低脂饮食,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戒烟戒酒;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速度保持在每分钟100~120步,日常增加手部运动,比如手指操、捡豆子,能有效刺激大脑;定期体检,多数神经系统疾病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65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患有多种慢病或记忆出现衰退者,需定期检测记忆力、评估慢病控制情况。
家庭:做好辅助观察。“脑卒中治疗有4.5小时的黄金窗口期,在舌尖发麻时立即就医,比起半侧肢体发麻再来,治疗效果明显更好。”马青峰表示,缺血性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常发生于老年人群,但他们对身体变化的感知较迟钝,需家人辅助监督和观察,比如监督每天量血压、测血糖,以及服用降压药、降脂药(尤其是有脑卒中病史者);平时注意疾病信号,比如健忘、情绪和性格改变等认知下降表现,肢体麻木、视物模糊、说话卡顿等中风症状。
社会:缩小资源差距。为提升疾病预防意识,学校应增加医疗常识课程,媒体需加强健康科普,提升公众的健康意识;国家要持续推进分级诊疗,提升基层医生诊疗能力,特别是偏远与西部地区;医疗机构需加强癫痫、偏头痛等可治但高负担疾病的常规监测,及时识别高风险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并控制共病;社保部门将神经系统疾病早期筛查纳入保障,并针对高发疾病提供补贴,减轻患病家庭的负担。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马青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主任医师 徐 俊
本报记者 孔天骄《生命时报》 2025-08-05 第1918期 第1版

一觉醒来无法动弹
7月7日,记者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马青峰的门诊中看到,患者涵盖了各年龄段,有老年人、中年人,还有不少年轻人,神经疾病早已不是“老年专属”。
58岁的陈建国(化名)刚刚退休就确诊了帕金森病早期。确诊前,他在小区内散步时连续在台阶上踉跄3次,以为是腰椎问题,并未在意。家人却察觉出不对劲,发现他的步伐明显较以往僵硬,督促就医后才发现,踉跄竟是肌张力异常导致的,陈建国已患上了帕金森病。这种被称为“不死的癌症”的疾病,打了陈建国一个措手不及。
32岁的张明(化名)挂的复查号。他曾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技术主管,熬夜加班是常态,“发病前3个月,我在写代码时突然握不住鼠标,眩晕了15分钟,当时以为是工作太累了,休息一下就好。”直到1个月前,他清晨醒来后发现左半边身体动弹不得,就医才发现脑卒中。从那刻起,他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曾经每分钟能盲打120字的手,现在连幻灯片翻页笔都按不动。”张明无奈地说,每月3000元的康复治疗费加上妻子需辞职陪护,家庭负担陡然增加。
22岁的小燕(化名)来自贵阳,今年是她与“噩梦头痛”共处的第12年,每天都会被右侧太阳穴痛醒,精神濒临崩溃。这些年,她辗转了多家医院,一直被当作颈椎病患者,治疗从未见效。直到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主任医师徐俊的门诊,才确诊为慢性发作性偏侧头痛,治疗才开始对路。
这些并非个例,神经系统疾病对公众健康的威胁正在增加——不仅老年人是高危人群,年轻人也正在被波及,未来可能对我国卫生保健系统构成严重挑战。
30年,疾病谱从“感染”到“慢病”
新研究覆盖了中国大陆33个省级行政区,时间跨度达32年,数据显示,1990年中国约有3.29亿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但2021年达4.68亿人,接近全国人口的1/3,由此引发的健康损失显著上升。更关键的是,疾病谱已发生结构性变化。
相较于1990年,我国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症、帕金森病、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数增幅超过2倍;脑膜炎、破伤风、特发性癫痫、蛛网膜下腔出血则显著减少。马青峰解释道:“过去30年间,我国神经系统疾病的整体负担正在从‘感染性疾病’向‘慢性疾病’变迁,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如痴呆症、帕金森病)正成为主要负担。”
研究显示,人口增长对疾病负担的增加有影响,但人口老龄化是多数非传染性神经系统疾病负担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比如,65岁以上人群的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约5%,85岁以上可达30%。随着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突破20%,相关防治压力将持续增大。
不同地域之间的疾病负担差异明显,呈“西高东低”趋势,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疾病负担越低。以病种来看,在西藏、青海等西部地区,脑出血、癫痫、感染性疾病负担高;上海、北京等东部地区的运动神经元病负担大。在徐俊看来,这种地域差异或与慢性病干预不足、就诊率低、医疗资源不均相关。
以脑卒中为例,我国高血压治疗率、控制率较低,仅41.3%患者规律测血压,农村地区降压药停药率达58%;相关护理的地区差异较大,西部省份基层诊断能力薄弱。
偏头痛、帕金森病、痴呆症等的地区差异相对小,这可能表明其发病更多与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熬夜、不良饮食)等相关,而非单纯医疗资源差异。
五种“脑病”最常见
研究显示,我国患病人数最多的神经系统疾病依次是:紧张型头痛、偏头痛、缺血性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痴呆症、帕金森病,人群分布有显著特点。
女性头痛更高发。头痛是各年龄段最常见的问题,其中,偏头痛是15~49岁中青年人群的首要致残原因,女性负担高于男性。“神经科门诊中,频发或突发头痛是中青年患者的主诉症状之一。”马青峰告诉记者,情绪紧张、过度劳累、不良生活习惯、睡眠障碍等,均可诱发头痛。《美国医学会·神经病学》发表的研究显示,包括偏头痛、紧张型头痛在内的原发性头痛都会增加自杀风险。因此,当疼痛已影响工作、生活或出现进行性加重时,需及时就医。
男性警惕脑卒中、帕金森病。出血性脑卒中位列健康损失的首位,其次为缺血性卒中、痴呆和偏头痛。随着年龄增长,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率大幅增加。中国脑卒中流行病学调查揭示,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40岁以上男性发病率陡峭上升,50岁后进入高危期,70~74岁达峰值。这与吸烟饮酒、久坐不动、“三高”等均有关系。因其起病急、发展快,识别早期信号至关重要,比如单侧肢体麻木、口齿不清、口舌歪斜,尤其是曾发作过的人。
50岁后,帕金森病患病率也开始迅速增加,男性负担高于女性,且有年轻化趋势。除了大家熟知的“慢抖僵”(动作迟缓、震颤、肌强直),前期还可能出现磨蹭、嗜睡、易跌倒、起步慌张等情况,需注意识别。
痴呆症正在年轻化。记忆下降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表现之一,《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需求洞察报告》显示,这种病正在年轻化,虽然大多数患者仍以老年人为主,但60岁以下的患者占比显著增加,达到21.3%。这与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病的年轻化不无关系。
构建神经健康“生态圈”
神经系统疾病已成为我国首位致残因素,两位专家呼吁,相关防控举措应列为国家慢病优先议程,填补“重治疗、轻预防”短板,个人、家庭、社会需三线联动。
个人:“三早”仍是首策。马青峰提到,目前,临床治疗仍无法保证偏头痛、脑卒中、痴呆症或帕金森病永不复发。因此,首要之策仍是“三早”,即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前提,践行低盐低脂饮食,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戒烟戒酒;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速度保持在每分钟100~120步,日常增加手部运动,比如手指操、捡豆子,能有效刺激大脑;定期体检,多数神经系统疾病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65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患有多种慢病或记忆出现衰退者,需定期检测记忆力、评估慢病控制情况。
家庭:做好辅助观察。“脑卒中治疗有4.5小时的黄金窗口期,在舌尖发麻时立即就医,比起半侧肢体发麻再来,治疗效果明显更好。”马青峰表示,缺血性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常发生于老年人群,但他们对身体变化的感知较迟钝,需家人辅助监督和观察,比如监督每天量血压、测血糖,以及服用降压药、降脂药(尤其是有脑卒中病史者);平时注意疾病信号,比如健忘、情绪和性格改变等认知下降表现,肢体麻木、视物模糊、说话卡顿等中风症状。
社会:缩小资源差距。为提升疾病预防意识,学校应增加医疗常识课程,媒体需加强健康科普,提升公众的健康意识;国家要持续推进分级诊疗,提升基层医生诊疗能力,特别是偏远与西部地区;医疗机构需加强癫痫、偏头痛等可治但高负担疾病的常规监测,及时识别高风险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并控制共病;社保部门将神经系统疾病早期筛查纳入保障,并针对高发疾病提供补贴,减轻患病家庭的负担。
相关文章 浏览更多相关文章>>
- [事件]日行7000步防病效果好09-04
- [事件]神经疾病正在慢病化09-04
- [事件]现代医生“六不治”09-04
- [事件]糖友为啥总喊饿09-03
- [事件]头大脖子粗伤血管09-03
- [事件]电解质异常击倒心脏09-03
- [事件]香菜的原名是“臭虫”09-02
- [事件]脸上白斑啥原因09-02
最新文章
- [本站]颈部刮痧切勿触碰的雷区09-04
- [事件]日行7000步防病效果好09-04
- [事件]神经疾病正在慢病化09-04
- [事件]现代医生“六不治”09-04
- [事件]糖友为啥总喊饿09-03
- [事件]头大脖子粗伤血管09-03
- [事件]电解质异常击倒心脏09-03
- [事件]香菜的原名是“臭虫”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