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生“六不治”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中医自古有“六不治”的说法,强调的是病人自身的能动性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意义。其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原话是:“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如今虽然时代不同了,医学也从“望闻问切”走向了精准化、科技化,但古人总结的“六不治”,放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急诊科待久了,见多了生死时速的抢救,也遇到过不少令人惋惜的遗憾。今天我也想谈谈现代医生在临床中常常遇到的现代版“六不治”。不是说我们真的不治,而是想提醒广大患者: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但配合治疗、尊重医学,也是患者的义务。
一不治“只信偏方不信科学”的患者。在急诊科,我们最怕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位老人胸痛持续数小时,家属却坚信“贴个膏药就能缓解”;一个糖尿病患者反复低血糖昏迷,却坚持“中药能根治糖尿病”;一个孩子出现高热,家长却说:“我们不打针,回家喝姜汤发发汗”……医学发展到今天,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已经非常成熟,但仍有部分患者迷信偏方、拒绝正规治疗,结果往往耽误了最佳抢救时机。
医生的忠告:医生不怕病情重,就怕患者不配合。偏方不是不能用,但必须建立在科学认知和医生指导的基础之上。
二不治“情绪失控、不讲道理”的患者及家属。急诊室是情绪最集中的地方。病人的痛苦和家属的焦虑,医生都理解。可有人因为等了半小时没排上号,就大吵大闹甚至动手打人;有人因为医生建议检查项目多,就怀疑医生“乱收费”;有人因为治疗效果不如预期,就质疑医生“无能”“不负责任”……医生不可能包治百病。情绪失控、不讲道理的患者和家属,不仅影响医疗秩序,更可能耽误其他危重患者的救治。
医生的忠告:医学需要理性,也需要信任。请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不要让情绪成为治疗的绊脚石。
三不治“讳疾忌医、拖延就医”的患者。我曾接诊过一位中年男子,胸痛3天,硬是扛着不去医院,直到突发心脏骤停才被送来。抢救无效死亡,家属痛哭流涕:“要是早点来就好了。”在急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有人怕花钱,有人怕麻烦,有人怕被“查出大病”,于是选择逃避。但疾病不会因为逃避而停止发展。
医生的忠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医学最有效的干预方式。讳疾忌医,害的是自己。
四不治“过度依赖医生、不学习基本医学常识”的患者。急诊科常见一种现象,有人反复因低血糖昏迷送来抢救,却不知道自己糖尿病;有人因高血压脑出血,却从没测过血压。其实,每个人都该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医学科普常识,它不是医生的“专利”,而是每个人维护健康的基本能力。
医生的忠告:医生不是万能的,患者也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掌握一些医学常识,关键时刻能救命。
五不治“盲目拒绝检查和治疗”的患者。有些患者对医院、医生有误解,认为“医生开检查就是想赚钱”“手术就是动刀子,能不做就不做”。但医学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而是“权衡利弊”的判断题。曾有一位急性阑尾炎患者,坚持“保守治疗”,结果引发阑尾穿孔、腹膜炎,最终不得不手术,还多住了几天院。如果早做检查、早做决策,结局可能完全不同。
医生的忠告:医学检查不是为了吓人,而是为了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不是为了练手,而是为了及时干预。请相信医生的建议,不是所有检查都是“多此一举”。
六不治“把医生当神、期待百分百治愈”的患者及家属。医学不是万能的,我们尽最大努力,但不能保证每次抢救都能成功。我曾参与抢救一位车祸重伤的患者,全科室连续奋战3个小时,最终还是没能挽回生命。但家属接受不了。
医生的忠告:医学有边界,生命有终点。我们能做的,是尽可能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请理性看待医学的局限性,也请尊重医生的努力与付出。
我列举上面这些,并非是责怪患者,也不是为了推卸责任,而是想说,现代医学需要“双向奔赴”。急诊室的门永远为需要的人敞开,但真正的救治,从来不是医生单方面的努力。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理性就医、科学对待疾病。医患之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共同对抗疾病的“战友”。愿我们彼此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任,让每次救治都能更加顺利,让每个生命都能被更温柔地对待。
石家庄市中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 陈 月
《生命时报》 2025-08-01 第1917期 第22版在急诊科待久了,见多了生死时速的抢救,也遇到过不少令人惋惜的遗憾。今天我也想谈谈现代医生在临床中常常遇到的现代版“六不治”。不是说我们真的不治,而是想提醒广大患者: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但配合治疗、尊重医学,也是患者的义务。
一不治“只信偏方不信科学”的患者。在急诊科,我们最怕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位老人胸痛持续数小时,家属却坚信“贴个膏药就能缓解”;一个糖尿病患者反复低血糖昏迷,却坚持“中药能根治糖尿病”;一个孩子出现高热,家长却说:“我们不打针,回家喝姜汤发发汗”……医学发展到今天,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已经非常成熟,但仍有部分患者迷信偏方、拒绝正规治疗,结果往往耽误了最佳抢救时机。
医生的忠告:医生不怕病情重,就怕患者不配合。偏方不是不能用,但必须建立在科学认知和医生指导的基础之上。
二不治“情绪失控、不讲道理”的患者及家属。急诊室是情绪最集中的地方。病人的痛苦和家属的焦虑,医生都理解。可有人因为等了半小时没排上号,就大吵大闹甚至动手打人;有人因为医生建议检查项目多,就怀疑医生“乱收费”;有人因为治疗效果不如预期,就质疑医生“无能”“不负责任”……医生不可能包治百病。情绪失控、不讲道理的患者和家属,不仅影响医疗秩序,更可能耽误其他危重患者的救治。
医生的忠告:医学需要理性,也需要信任。请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不要让情绪成为治疗的绊脚石。
三不治“讳疾忌医、拖延就医”的患者。我曾接诊过一位中年男子,胸痛3天,硬是扛着不去医院,直到突发心脏骤停才被送来。抢救无效死亡,家属痛哭流涕:“要是早点来就好了。”在急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有人怕花钱,有人怕麻烦,有人怕被“查出大病”,于是选择逃避。但疾病不会因为逃避而停止发展。
医生的忠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医学最有效的干预方式。讳疾忌医,害的是自己。
四不治“过度依赖医生、不学习基本医学常识”的患者。急诊科常见一种现象,有人反复因低血糖昏迷送来抢救,却不知道自己糖尿病;有人因高血压脑出血,却从没测过血压。其实,每个人都该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医学科普常识,它不是医生的“专利”,而是每个人维护健康的基本能力。
医生的忠告:医生不是万能的,患者也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掌握一些医学常识,关键时刻能救命。
五不治“盲目拒绝检查和治疗”的患者。有些患者对医院、医生有误解,认为“医生开检查就是想赚钱”“手术就是动刀子,能不做就不做”。但医学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而是“权衡利弊”的判断题。曾有一位急性阑尾炎患者,坚持“保守治疗”,结果引发阑尾穿孔、腹膜炎,最终不得不手术,还多住了几天院。如果早做检查、早做决策,结局可能完全不同。
医生的忠告:医学检查不是为了吓人,而是为了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不是为了练手,而是为了及时干预。请相信医生的建议,不是所有检查都是“多此一举”。
六不治“把医生当神、期待百分百治愈”的患者及家属。医学不是万能的,我们尽最大努力,但不能保证每次抢救都能成功。我曾参与抢救一位车祸重伤的患者,全科室连续奋战3个小时,最终还是没能挽回生命。但家属接受不了。
医生的忠告:医学有边界,生命有终点。我们能做的,是尽可能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请理性看待医学的局限性,也请尊重医生的努力与付出。
我列举上面这些,并非是责怪患者,也不是为了推卸责任,而是想说,现代医学需要“双向奔赴”。急诊室的门永远为需要的人敞开,但真正的救治,从来不是医生单方面的努力。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理性就医、科学对待疾病。医患之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共同对抗疾病的“战友”。愿我们彼此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任,让每次救治都能更加顺利,让每个生命都能被更温柔地对待。
相关文章 浏览更多相关文章>>
- [事件]日行7000步防病效果好09-04
- [事件]神经疾病正在慢病化09-04
- [事件]现代医生“六不治”09-04
- [事件]糖友为啥总喊饿09-03
- [事件]头大脖子粗伤血管09-03
- [事件]电解质异常击倒心脏09-03
- [事件]香菜的原名是“臭虫”09-02
- [事件]脸上白斑啥原因09-02
最新文章
- [本站]颈部刮痧切勿触碰的雷区09-04
- [事件]日行7000步防病效果好09-04
- [事件]神经疾病正在慢病化09-04
- [事件]现代医生“六不治”09-04
- [事件]糖友为啥总喊饿09-03
- [事件]头大脖子粗伤血管09-03
- [事件]电解质异常击倒心脏09-03
- [事件]香菜的原名是“臭虫”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