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表扬三次 批评一次

表扬三次 批评一次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5-8-8 00:01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鼓励时认真具体 纠正时维护自尊 表扬三次,批评一次


  正面管教家长讲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 卢丹丹

  《生命时报》 2025-07-04 第1909期 第10版


  跟青春期的孩子沟通,家长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说多了,他嫌烦人;说少了,他觉得你不关心他;夸他,他说你假;批评,他说你暴躁……这个“度”,到底该怎么把握?

  建议各位家长试试这种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三好一纠”,其又被形象地称为“打一巴掌揉三揉”。西方心理学家也研究发现,当一个公司开会时,员工们对话沟通,如果积极词语和消极词语的比例大于3∶1,公司的发展会越来越好,反之会走下坡路。即每三次积极情绪中,有一次消极的情绪体验,人们会感觉充满希望,保持积极高昂的态度。用在家庭教育中也是一样,如果亲子沟通中积极正向的语言和情绪,大于消极负面的语言情绪,亲子沟通就会更为顺畅融洽,各种问题也容易得到解决。简单来说,就是家长日常教育孩子时,对孩子肯定激励和批评纠正的比例,要大于3:1。

  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特别需要听到积极正面的语言,但又不能一味地夸呢?原因在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在完成 “个性化过程”,通过思考与探索三个问题“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能做什么”,去架构自我认知。但他们是矛盾的,需要积极的肯定,又会怀疑对方的动机与真诚;他们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其实又很需要家长的引导与支持。只是一味地夸奖,并不能让青春期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反而会让他们依赖于外在评价。真正能够驱动孩子做一件事情,起决定性因素的不是外因。甚至有研究发现,如果过多地夸奖,会降低孩子行为的内在驱动力。过多的批评与指责也不行,不仅会影响亲子关系,让孩子与家长对抗,还会让他们贬低自己,变得自卑,不敢尝试。而3∶1这个比例,保持3次肯定认可,才进行1次批评纠正,能起到积极的教育效果。具体该怎么做?

  鼓励的时候,态度要真诚,内容要具体。鼓励孩子的核心,是为了帮助孩子建立对于自我价值的认知,从外在驱动变成内在驱动,从依赖于外在评价,到建立自我评价系统。为了让孩子对自己行为有真实的了解,家长在鼓励孩子时,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真诚”。过分夸奖,或者敷衍地夸奖,都很难让孩子对于自己的真实状态做出评估。而且,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他们非常在乎家长对自己的态度,如果感受不到真诚,他们可能不再信任家长,甚至从此拒绝沟通。所以,家长在鼓励孩子的时候,要关注孩子的感受,而非自己的感受。要多关注孩子努力的过程,而非孩子取得的成绩。要具体描述孩子值得夸奖的行为,而非给孩子贴上诸如勤奋、认真等这样的标签。很多家长喜欢说,“你做得好,我很高兴!你是我们全家人的骄傲!”这样的话会给孩子压力,他会想,“如果下次没有做好,妈妈还会高兴吗?我还是全家人的骄傲吗?”所以,鼓励孩子的努力,关注孩子的感觉,比如,“这次考得不错,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我看到你这个学期,养成了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的好习惯,并且订正了三本错题,我想,你也为自己感到自豪吧!”这样的鼓励方式,不是高高在上的表扬,而是真实地看到孩子为此付出的努力,这种“被看见”本身就已经是一种鼓励,孩子会因此感到被重视。

  批评时需要私下进行,直接说事,不拐弯抹角。很多家长喜欢在众人面前展示威严,在公共场合批评孩子,这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很没面子。所以,批评一定是要在私下进行的,越直接越好,具体地说出你的感受和对孩子的期待。有时弯子绕得大了,不仅起不到批评教育的作用,反而容易让孩子困惑与反感。批评结束后,不要忘记向孩子传递爱的信息,告诉孩子,“偶尔犯错没有关系,我们只是这件事情做得不足,不代表你是个不好的孩子,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需要爸爸妈妈帮助,我们随时都在这里。”这样的话,让孩子确信,“我只是犯了一个错误,但是,我可以得到原谅,只要我努力,我还能做得更好。”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