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两大能力决定健康走向

两大能力决定健康走向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5-11-25 00:01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吃得香保证营养 会打扮维持认知 常出门锻炼肌肉 两大能力决定健康走向


  受访专家: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会长、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教授 于普林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 马丽娜

  本报记者 侯佳欣

  《生命时报》 2025-11-04 第1941期 第1版

byb.cn

  牙齿松动、色斑加重、腹部脂肪堆积……这些表象常被当作衰老早期信号,但这并不是客观的依据。近期,两项重磅研究提出了更直观的判断标准,即老年人的内在能力和生活能力,是预示衰老轨迹的“关键指标”,两者共同决定了老年期的健康走向。

  两大能力关系衰老逻辑链

  10月初,《柳叶刀·老龄健康》刊发了一项研究,对22237名60岁及以上中国老年人、13个可改变风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现,内在能力减退是老年人衰弱、功能性残疾及住院的最强风险因素,远超高血压、糖尿病等传统慢病,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科学报告》发表的另一项研究,对4751名60岁及以上功能受损的中国社区老年人开展分析,进一步勾勒出生活能力衰退的“分期”,划出3个重点:

  首先,基础能力(起身、进食)最“抗衰”,在各年龄段均无显著衰退,是维持个人自理能力的关键;其次,打扮、爬楼梯等高质量需求活动呈现“持续渐进式衰退”,比如打扮能力从65~69岁开始缓慢下滑,爬楼梯能力在75岁、85岁左右出现两次明显下降;75~84岁则是“集中衰退期”,沐浴、如厕、床椅转移、穿衣、排尿控制、排便控制这6项关键能力会显著恶化,是识别衰老加速的窗口期。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马丽娜表示,内在能力是个体随时能动用的全部生理与心理机能组合,涵盖运动、认知、活力(营养代谢)、感觉、心理五大维度;生活能力是独立完成进食、穿衣、行走、购物等日常活动的实际能力。前者下降会直接造成后者衰退,增加衰弱、失能、住院及死亡风险,形成“内在能力减退→生活能力下降→不良健康结局”的衰老逻辑链。可以说,内在能力是“因”,生活能力是“果”。

  当前,我国老年人口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4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3.1亿,占总人口的22%。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据测算,到2035年这一数字将达4600万,2050年将增至5800万。这一庞大人群的背后,是对生活能力维护与干预的迫切需求。

  不能自理的因和果

  “生活能力的衰退,本质是内在能力的失守。”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会长、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教授于普林,系统拆解了二者的关联。

  从“走不稳”到“动不了”。进入老年期,在关节炎、心血管病等慢病和老年综合征的影响下,运动能力会逐级衰退。首先是耐力下降,活动更易疲劳、气短;接着是平衡功能减弱,易出现步态不稳,增加跌倒风险;随着关节活动范围缩小,最终发展为协调性退化,行走、床椅转移等动作难以独立完成。

  从“吃不下”到“活力差”。机体活力与营养代谢直接挂钩,疾病或衰老导致的食欲减退、食量减少、消化吸收功能下降,会加剧营养缺乏,短期表现为体重异常下降,长期会引发肌肉流失,进而削弱运动能力,形成“营养差→肌肉少→活力差”的恶性循环。

  从“看不清”到“不出门”。在感官维度,视觉退化(老花眼、白内障)会影响出行,听觉衰退易造成沟通障碍,使人陷入社交孤立。而机体的整体感觉往往需多个感官系统协同工作,单一功能下降会放大各种生活不便,比如视力模糊可造成进食、系纽扣等基础动作变得困难,直接拉低生活质量。

  从“认知差”到“不打扮”。打扮、购物等活动看似简单,实则需调动判断力、规划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可反映认知情况。如果老年人突然不在意个人整洁度、不愿打扮,可能是认知障碍的早期信号。

  从“情绪糟”到“不社交”。各种生活能力衰退会直接影响老年人的自我评价,使其对自身价值的判断逐渐消极,进而可能出现持续性低落、焦虑、烦躁及抑郁等不良情绪;这又会进一步降低社交意愿,陷入“不愿动→能力更差→情绪更糟”的闭环,加速整体衰退。

  更需警惕“体检正常但生活能力下降”的隐形衰退。马丽娜指出,部分老年人的血压、血糖、肝肾功能指标正常,却同时存在肌肉减少、食欲差、记忆力减退等问题。研究显示,高达79.4%的老年参与者至少存在一种能力下降。相较于体检指标,生活能力更能预警衰老。

  四大场景守护“自理能力”

  “延缓内在能力衰退,早期干预很重要。”于普林强调。马丽娜表示,日常可通过9个核心问题快速自评(或评估家人),任意一项存在明显困难,都需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
  进食:能否自主完成用餐(含使用餐具、咀嚼吞咽),无呛咳,单次用餐不超过40分钟?
  梳洗:能否独立完成洗脸刷牙、梳头剃须等基础清洁装扮?
  穿衣:能否自行取衣、穿戴整齐,并完成扣扣子、拉拉链等精细操作?
  沐浴:能否独立洗澡,包括调节水温、清洁身体?
  如厕:能否自主上下马桶,并完成便后清洁?
  床椅转移:能否无需辅助便从床上坐起、站立并移动至椅子,无头晕、乏力等不适?
  行走:能否在室内平稳行走100米,无需扶靠支撑物?
  上下楼梯:能否独立完成上下一层楼(可抓握扶手)?
  复杂活动:能否独立完成购物、做饭、理财规划、乘坐公共交通等较复杂事务?

  为最大化守护自理能力,具体可从四大核心场景进行干预:

  厨房:守护进食能力。建议老年人群保持自主烹饪的习惯,选择轻便易操作的厨具,比如带防滑手柄的刀具,用品摆放高度以无需弯腰、抬手为宜;不会烹饪的人可参与家庭食谱规划、食材分量计算,以激活认知功能。饮食需摄入足量蛋白质(每日每公斤体重1~1.2克),保证每天1颗鸡蛋、300毫升牛奶、100克瘦肉或鱼肉,延缓肌肉流失;细嚼慢咽,每口咀嚼不少于15次,维持咀嚼力;每周称1次体重,若出现连续2周体重下降超过1公斤,需及时排查健康问题。

  卧室:强化起身能力。床边安装扶手,日常的座椅高度调至坐下时膝盖与地面呈90度,减少起身的难度;卧室安装夜灯,床边清空杂物,避免起夜时磕碰;每日进行3组坐站交替训练或踮脚尖(旁边需有扶手),每组重复5~10次,强化下肢肌肉力量,提升起身与行走稳定性。

  浴室:实现个人自理。浴室地面铺设防滑垫,淋浴区安装淋浴椅、马桶旁加装扶手,避免站立洗澡或如厕起身时体力不支;配备防雾镜子,防止水汽影响视线;安装紧急呼叫器,以应对突发情况。此外,每日可进行手部抓握训练,比如拧毛巾、抓握弹力球,可增强穿衣、洗漱等精细动作的自主性。

  户外:维持社会连接。每周至少5天、每天30分钟的温和有氧运动(如太极拳、广场舞),提升心肺功能;结伴参与社区活动、老年大学课程,通过社交减少孤独感,同步锻炼沟通与认知能力。外出可选择魔术贴鞋、弹性裤腰、前开襟衣物等易穿脱款式,降低出行门槛;出门前,可在脑中预演后续安排,比如记忆公交线路、目的地信息、购物顺序,可强化短期记忆。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