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心脏康复我国呈“双低”

心脏康复我国呈“双低”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5-11-25 00:01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医生推荐少 患者难坚持 心脏康复,我国呈“双低”


  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叶 青

  《生命时报》 2025-10-31 第1940期 第17版


  当前,我国冠心病患者已超1100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对冠心病患者而言,放支架、搭桥手术是挽救生命的“攻坚战”,心脏康复则是决定长期生活质量的“持久战”。但近日《全球心脏》杂志刊发一项新研究显示,我国心脏康复面临“医生推荐少、患者坚持难”的双重瓶颈。

  新研究由我国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与英国、比利时等多国专家联合开展,纳入14个国家和地区的4548例冠心病患者,他们均有首次或复发性冠心病住院史。结果显示,全球34.4%的冠心病患者出院后被医生建议参与心脏康复项目,19.6%完成一半以上康复疗程;我国仅12.4%被推荐接受心脏康复,18.4%完成了一半以上的疗程。

  生活中,许多冠心病患者将心脏康复简单理解为“简单活动一下”。其实,心脏康复是一套科学管理的综合体系,包含运动、营养、心理、戒烟和合理用药五大处方,以恢复患者心脏功能和身体耐力,预防疾病复发,重塑生活信心。大多数冠心病患者在发生心梗、做完支架手术或搭桥手术后都应开展心脏康复,慢性心力衰竭、外周血管疾病等患者也应积极参与。

  我国心脏康复之所以推广难、完成率低,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医生仍存在“重手术、轻康复”的观念,将手术成功视为治疗终点;医院急性期治疗与康复管理之间缺乏有效的转诊机制;专业的康复资源大多集中在大城市,基层医疗机构往往无力开展。另一方面,“心脏病需静养”的错误观念让许多人对运动康复望而却步,再加上康复项目自费比例高、往返耗时,戒烟、限盐等生活方式改变需要极强毅力,很多家庭支持不足,增加了心脏康复开展难度。

  2021年《中国循环杂志》刊发研究称,如果医生积极地推荐做康复,患者的参与度和依从性都会提高,也更有可能长期坚持做心脏康复。建议医生尽早为患者预约心脏康复,在预约前2~3天对患者进行电话提醒,或采用自动的转诊系统等。推荐患者加入相关康复小组等,让患者更有归属感、依从性更高。

  冠心病患者在开展心脏康复时,需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让医生量身定制方案,大致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安全地动起来。患者住院时就要动起来,消除对活动的恐惧,并理解康复的重要性,以预防卧床并发症,为出院做准备。具体来看,可在医护人员的监护下,从在床上活动手脚、坐起,逐渐过渡到在床边站立、慢走。

  第二步,打好健康生活基础。出院后3~6个月是恢复黄金期,此时可安全地提升运动能力,养成健康生活习惯。不过,患者须到专业心脏康复中心进行首次评估,医生会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指导其进行快走、踏车等有氧运动,以及弹力带等抗阻训练。同时,患者应遵医嘱全面管理好饮食,保持乐观心态,按时按量服药。

  第三步,巩固康复成果。出院6个月后,心脏康复进入长期维持期。建议患者在社区或家中锻炼,定期前往医院复查,让医生评估效果并及时调整康复方案,实现终身健康管理。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