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中国古代用针治白内障

中国古代用针治白内障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5-5-19 00:01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我国古代很早就对白内障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创制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许艳茹 □副教授 张孙彪

  《生命时报》 2025-04-18 第1889期 第23版
byb.cn

图说:为毛主席定制的白内障手术器械。

  最早的文献见于唐代王焘辑录的《外台秘要》第二十一卷《出眼疾候》:“若眼无所因起,忽然膜膜,不痛不痒,渐渐不明,久历年岁,遂致失明,令观容状,眼形不异,唯正当眼中央小珠子里,乃有其障,作青白色,虽不辨物,犹知明暗三光,知昼知夜,如此之者,名作脑流青盲眼。”此处描述和现代白内障的症状基本相符。同时,书中提到:“此宜用金篦决,一针之后,豁若开云而见白日。”即医生使用器械“金篦”施行一次针拨之后,眼睛就豁然开朗。这是我国“金针拨障术”的最早记载,当时称为“金篦术”。

  金针拨障术除了医书载录之外,唐代的诸多诗歌中也有吟咏。大诗人白居易为眼疾所苦,40岁时已有“书魔昏两眼,酒病沉四肢”之感,一生写下谈及眼疾的诗篇达三四十首。他在《眼病二首》自述:“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可见眼疾十分严重,似乎已是白内障中期。白居易当时一边阅读眼科专书《龙树眼论》,一边服用“决明丸”,还考虑一旦服药无效,就只能寄希望于手术治疗,用金篦来刮除眼中的障翳。被白居易誉为“诗豪”的刘禹锡,也深受眼疾困扰,但他比白居易“试刮”更进一步,勇敢尝试了“金篦术”。他在《赠眼医婆罗门僧》中写道:“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唐代文人把金针拨障术一再写进诗句中,足见当时白内障发病率很高,也表明该手术已广泛应用。

  有趣的是,唐代金针拨障术的实施过程并没有留存于医籍之中,却被唐代小说《因话录》所记载。该书末卷记有一则医案:时任浙西观察处置使的崔慎由,因左眼生翼状胬(音nǔ)肉,逐渐遮蔽瞳孔。听闻扬州有位穆医生精通眼疾手术,遂托淮南观察支使杨收代为延请。杨收说这位穆医生生性粗疏,不值得信任,转而推荐一位名为谭简的医生。据书中描述,谭简选择了一个晴天的正午,在幽静的房间里施行手术。崔慎饮酒后呈微醺状态,谭简为他拨除了左眼的胬肉,并用丝绢压敷止血的中药粉剂。文中从手术的地点、光线、饮酒麻醉,谈及患者的饮食、情绪,乃至术后止血、家属安抚等,描绘得精细入微。

  唐朝以后,金针拨障术不断完善,不过手术方法随医生而异,尚无统一标准。直至明清时期,金针拨障术迎来发展的黄金期。在明末傅仁宇所著《审视瑶函》书中,可以看到金针的真面目——金针并不完全是金和银,有时也选用马衔铁。书中配有金针图,并详细描绘了其制作过程。“金针柄以紫檀花梨木或犀角为之,长二寸八九分,如弓弦粗,两头钻眼,深三四分。用上好赤金子,抽粗丝,长一寸,用干面调生漆嵌入柄眼内,外余六分许,略尖,不可太锋利,恐损瞳神。以鹅毛管套收,平时收藏匣内,临用时始取出之。”

  傅仁宇还将金针拨障手术操作步骤归纳为八法,但未在书中详述。清初黄庭镜所著《目经大成》一书对拨障八法进行内容补充,依次为:审机(手术采取体位)、点睛(进针方向)、射覆(继续进针)、探骊(拨障针继续探索前进)、扰海(将混浊的晶体拨下)、卷帘(重又浮起者须再度拨落)、圆镜(瞳神明亮能见人或物)、完壁(抽针出眼)。“八法”使金针拨障术的操作更加规范化,成为后世遵循的治则。清末,西医进入中国后金针拨障术逐渐式微。

  新中国成立后,金针拨障术经中医眼科学家唐由之改良创新为“白内障针拨套出术”后,重新焕发生机。唐由之凭借此技术先后为毛主席、柬埔寨前首相宾努亲王等国内外领导人治疗白内障,疗效显著。今天,金针拨障术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它为现代白内障手术提供了理论思路启迪,可谓中国医学史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