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中年空巢的家庭危机不容忽视

中年空巢的家庭危机不容忽视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19-1-22 00:01
    【byb.cn 】(来源:中国妇女报)直到独生女儿在北京买了房、成了家,身居沈阳的53岁的刘丽才真正体会到“中年空巢”的感觉。“孩子有了自己的家,我突然失去了一种被依赖的感觉,心里空了一块。”

 

  “其实,我身边跟我一样的家庭越来越多,尽管还有很多不适应,但大家都明白,这种趋势势不可挡。”刘丽说。

 

  “空巢家庭”,这个社会学者在研究家庭“生命周期”模式时提出的针对老年人和养老问题的概念,如今正“无情”地侵蚀着中年人群体。有资料显示,随着独生子女离家求学、就业和结婚,越来越多的“中年空巢”家庭开始在城市里出现,“中年空巢人”亦渐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

 

  “中年空巢”社会现象带来的家庭问题不容忽视:孤独寂寞、情感焦虑、夫妻关系失衡等。如何抵御“中年空巢”家庭危机,继而将“空巢危机”转换为“快乐契机”,还需个人、家庭和社会合力“突围”。

 

  回忆“时间都去哪儿了”

 

  每次听到《时间都去哪儿了》这首歌,家住北京的48岁的张芬都忍不住泪眼蒙眬,“让我想起儿子小的时候,时间真是过得太快了。”

 

  两年前,张芬的儿子远赴美国读高中,“这对于培养孩子独立能力、开阔眼界有很大好处。”对于儿子的国外求学,张芬起初信心满满、充满期待。但时间一久,先前的喜悦心情已逐渐变为各种担心,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莫名的失落感。

 

  张芬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以前儿子是家里的“核心”,夫妻俩每天的生活都围绕着儿子转。儿子出国后,空闲时间多了,心里空落落的,很不适应。最难熬的是,下班后她和丈夫不知如何打发时间。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自2002年以来,中国公民出国留学人数每年都超过10万人,到2017年,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60万大关。这些出国求学进而在国外成家立业的子女,也是城市中年“空巢”家庭形成的新因素之一。

 

  43岁的李淑娟家住石家庄,是小学教师。丈夫刘君45岁,是一名政府公务员。去年9月,女儿考上了北京一所大学。李淑娟说,女儿上大学后,夫妻两人经常对着电视发呆,她最怕看到别人一家三口出去吃饭,“我们才40岁刚过,也成了‘空巢家庭’。”

 

  不得不防的“空巢”危机

 

  43岁的李女士一直以来都认为自己很幸福,自己是公务员,丈夫做生意,儿子学习成绩好,但这样一个幸福的家庭,却出现了一次婚姻危机。

 

  “危机的出现,要从儿子出国说起。”李女士介绍,夫妻俩将16岁的儿子送往新加坡读高中。儿子一走,李女士的生活一下子没了重心,“我就每天给丈夫打电话,希望他多关心我……”这种状态持续了约4个月,李女士认为丈夫不关心自己,怀疑丈夫有外遇。“今年年初,我们开始吵架闹离婚……”

 

  李女士的遭遇或许不是个案。有研究预测,未来10年,“空巢家庭”将成为中年家庭的主要形式,所占比例甚至可达到90%。进入空巢期的中年人,要经历从中年到老年、从核心家庭到“空巢家庭”的双重转型,如果适应不好,将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

 

  过早“空巢”给部分中年人、特别是中年女性带来了心理压力,严重者甚至形成心理疾病。有心理医生认为,“新空巢”家庭中,母亲不适应感明显高于父亲。

 

  据专家介绍,提前的“空巢家庭”和传统意义上的“空巢家庭”是有区别的。因为此时子女还没成家,并没有完全脱离父母,事实上这是一个空巢的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很容易出现家庭婚姻生活的混乱。”

 

  “孩子的离开,会让他们的关注点突然没有了,一下子找不到生活的重心。这个年龄段的中年人,工作稳定,不需要过多的打拼;年轻人的娱乐又不适合他们。这时,他们生活的重心就很容易转移到另一半的身上。婚姻生活中,不论是青年、中年还是老年,如果一个人将全部的重心放到另一半身上,就会出现问题。”有关专家说。

 

  “寂寞危机”也能成“快乐契机”

 

  孩子离家后,以孩子为重心的生活方式不复存在,留守在家的中年夫妻如何尽快寻找并建立起新的生活方式,成为众多家庭的当务之急。

 

  与张芬和李淑娟相比,刘丽和丈夫的“中年空巢”期更久,“女儿4年大学、3年研究生、参加工作3年,加起来有10年时间了。”刘丽和丈夫已经逐渐适应“中年空巢”带来的“寂寞危机”,并将这些时间当作充实自我生活的“快乐契机”。

 

  工作之余,刘丽的生活颇为充实:每天晚饭后健步一小时;她还参加了社区舞蹈队,排练、表演日程排得满满的;夫妻两人还常常研究美食和养生,让远在北京的女儿羡慕不已。“我们现在已经没有‘空巢’的感觉了,人生还很长,等待我们去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刘丽说。

 

  在中国人民大学青年社会学学者贾舞阳看来,“中年空巢”家庭夫妻在照管好各自生活的同时,应尽量多关心另一半,增加互动交流,夫妻二人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空巢期是夫妻感情再升华的一个良好契机,以此为起点,找回自我,重筑二人世界。其次,中年夫妻要营造新的家庭亲情格局,改变原先以子女为家庭中心的状态。孩子离家在外后,这段时间正好可以用来陪伴父母。这一感情上的转换,不仅可以解决“中年空巢”问题,同时“老年空巢”的问题也能够得到缓解。

 

  “中年空巢”女性应得到更多关爱

 

  “中年空巢”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趋势之一。在贾舞阳看来,政府、社区等要重视“中年空巢”问题,给予家庭多方面的扶持和协助。首先,各地政府应该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设立专门机构,开展统计调查,掌握“中年空巢”家庭的信息,建立相应档案,向“中年空巢”家庭提供反映问题的渠道,使他们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另外,还要放宽就业政策,为中年夫妻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使劳动岗位向这些家庭倾斜,减少劳动力市场上的年龄歧视,预防“提前退休”等职业危机对中年人的影响。社区应该推动和发展适合中年夫妇的各种活动,丰富其精神生活,把他们对子女的担心和思念转换到关注自己生活中来,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站、点和服务热线,及时排除中年人的心理压力。

 

  一直以来,女性更多地承担了抚养和教育子女的任务,相应地对孩子倾注的感情也更多,一旦孩子离开家庭,女性失落感也会更大。这一时期,大多数女性处于更年期,其生理、心理状态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家庭空巢期和更年期的同时到来无疑会加重女性的心理负担,因此,女性也更容易遭受空巢问题的困扰。

 

  专家认为,有必要从女性角度出发,更多关注“中年空巢”家庭女性的情感需求与感受,使她们的身心能够得到健康发展。作为丈夫要有家庭责任感,应该多关注家庭,回归家庭;作为妻子,也应该意识到,孩子并不是自己生活的全部,应使注意力转移到自身生活的构建上,重新找到自己的生活目标,转移生活重心。(记者 韩亚聪)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短评:“空巢”莫“空心”

  ■ 韩亚聪

 

  如今,“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观念已难以适应现实需求,作为中年父母,不得不承认这一客观事实。

 

  “承认”,只是“中年空巢”家庭走出情感束缚和寂寞危机的第一步,如何适应并享受这一家庭模式,是个人、家庭和社会实现良性发展的重要一环。这就对中年父母们的自我调节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一要求虽然带着一些残忍,但也并不是无法突破。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建立新的人际圈子、开启新的学习历程……这些都是走出孤独阴影的良方,也是实现“巢空心不空”的自我心理调节剂。

 

  同时,化解“中年空巢”家庭危机,子女角色不可或缺,多打几个电话、多回几次家、多一些耐心、对父母的新兴趣多几分支持,都是化解“空巢”难题的担当。

 

  此外,社区、街道、居委会等基层组织也应该有所作为,多组织一些活动、多一些走访关爱,特别是根据中年空巢女性的特殊情况与需求,制定一套逐步完善的社会福利服务方案,吸引她们积极参与。在此过程中,社区可以通过张贴社区宣传内容,增设婚姻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等岗位辅助家庭提升其家庭亲密度水平;成立中老年大学,丰富该群体的生活,让她们从中实现自我价值,促进自身发展,满足求知、求友、求乐等基本需求;还可以效仿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创造适合此年龄段人群工作的社区工作人员岗位,辅助引导该群体参与社区活动,提高在团体中的归属感。这些都能够帮助“中年空巢”家庭尽快走出不适应期。 说到底,“中年空巢”既是家庭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值得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