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反安慰剂效应是怎么回事

反安慰剂效应是怎么回事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5-5-25 00:01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当你在网上看到好几个人分享某药物让他们头晕恶心的经历,几天后,医生给你开了同样的药,你可能还没吃药就开始觉得不舒服了。这不是你在装病,而是大脑在接收到之前的负面信息后,真的会让身体产生相应的反应。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反安慰剂效应”,是安慰剂效应的黑暗面。


  卢娜

  《生命时报》 2025-04-29 第1892期 第6版

  为什么会这样?近日,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经济新闻网刊文称,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我们的大脑很容易记住负面信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记住危险能帮我们生存,这个特性在今天却让我们对医疗副作用格外敏感。社交媒体放大了这个特点,因为平台算法知道我们对负面消息更感兴趣,就会推送更多类似内容,形成“越看越害怕”的循环。

  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发现,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医疗故事,影响力可能比医生的专业建议还要大。一个生动的个人经历分享,即使只是极个别案例,也会让我们高估实际风险。就像1998年美国田纳西州那所学校的案例:当有人怀疑学校里有毒气泄漏后,很快就有几十名师生出现中毒症状,但事实上根本没有毒气存在。他们的身体反应完全是心理暗示造成的。

  现在,社交媒体让这种情况变得更加普遍。每个人都可以随时分享自己的就医经历,这些故事经过传播和放大,会形成一种“集体恐慌”。如某种药物的副作用发生率可能只有1%,但在社交平台上,你看到的可能全是这1%的案例,让你误以为这个药特别危险。更麻烦的是,这种恐慌不仅会影响我们的选择,还会真实地改变我们的身体感受。悉尼大学的心理学家科塞特·桑德斯指出,这种被社交媒体强化的健康焦虑,不仅让患者承受不必要的痛苦,还给医疗系统增加了额外负担。医生要花更多时间解释、处理本不该出现的“副作用”,而这些时间本可以用来治疗更多病人。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能做什么呢?首先,要意识到社交媒体呈现的常是极端的案例,不是普遍现象。其次,在看病用药时,多和医生沟通,而不是完全依赖网上看到的经验分享。最重要的是,要明白我们的身体会诚实地反映心理预期,因此,保持理性乐观的心态,本身就是一剂良药。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