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炫耀背后是补偿

炫耀背后是补偿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5-5-12 00:01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生活工作中,我们难免会遇到爱“秀”的人:有的总在朋友圈晒名牌包、高档餐厅,有的频繁提及孩子的优异成绩,有人刻意展示事业上的成就……人逢喜事想分享可以理解,但是事事炫耀、时时显摆,就可能是炫耀欲过强,其背后是三种消极心态驱动的。


  国家卫健委认证心理治疗师、心理高级教师 曹大刚

  《生命时报》 2025-04-11 第1887期 第15版

  证明“我过得很好”,对过去创伤的补偿。生活中,许多人通过外在符号来填补内心的空洞。这种行为多源于童年或早年时期被忽视、被贬低,形成了“被鄙视恐惧症”,极为重视“地位”“成功”的价值。一旦取得成就,他们便会急于通过物质或头衔来证明自己,以获得他人认可,填补过去的精神缺失。例如在同学会上,曾经因为成绩不好被看低的人,事业有成后可能会反复提及“老板都给我面子”,实则是在暗示:我不是当年的那个人,谁也别看不起我。

  碾压他人,通过比较提升自我价值。社会比较理论指出,个体常通过与他人对比来评估自身价值。炫耀行为就是人们主动发起的社会比较,若比较结果为“优于他人”,则产生优越感、认可自身的价值。但这是虚假的自我认同,一旦比不过别人或者别人没有给出他们期待的反应,就会陷入焦虑。

  掩盖自卑,用“外露”自欺欺人。有些人其实知道自己在各方面不够好,但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光鲜亮丽,会避轻就重,专挑优势、成绩来夸大炫耀,让人觉得自己哪哪都好。说到底,这是一种自卑的表现,吹嘘越多,越暴露内心的脆弱。

  过度的炫耀欲不仅会招致他人的反感,导致人际关系恶化,引发嫉妒和疏离,太依赖外在认可还会扭曲自我认知,更难获得真实的自我肯定。建议老是想秀的人,要有意识地减少炫耀言行。不妨参考以下做法。
  
  自我觉察。主要是识别炫耀背后的情绪,当想要自夸、发朋友圈时,问自己三个问题:我真正想表达什么,是渴望认可、让某人羡慕、还是获得安全感?对方是否真的需要知道这些信息?是否有更好的方式传递价值,如分享经验而非炫耀。

  转换表达方式。比如将“我儿子数学考了年级第一”改为“孩子通过努力取得了一些进步”,用谦虚、笼统的表达替代直接尖锐的炫耀,既分享喜悦,又避免引发他人不适。

  培养自信。破除炫耀欲,更重要的是内在修炼。通过持续学习、多接触“高手”等来给自己重新定位,客观看到自己的优劣势。当充分地了解和接纳自我,就可以不依赖他人的评价,做到不卑不亢,也就没必要为了虚荣而炫耀。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