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人年轻化明显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思维敏捷脑力强 行动自如体能佳 新老人年轻化明显
《生命时报》 2025-04-11 第1887期 第1版
“年轻”一词总是伴随着强大的力量、活力,但对于“老年期”,大众普遍带有较多消极认知,映入脑海的多是衰老带来的头脑迟钝、身体笨拙等表现。不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发表在英国《自然·衰老》杂志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与前几代人相比,当代老人的整体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身体变得更“年轻”了。
当代老年人生命力强
新研究纳入了中国、英国共计1.5万名60岁及以上参与者的数据,对其生活及健康状况进行了全面随访和评估。研究中,“内在能力”是客观的衡量指标,包括认知、运动、活力、感官及心理等多个维度,不仅可反映疾病情况,更强调“能做什么”的生活能力,即整体功能状态。具体而言,认知能力包括短时和长期记忆、时间定向能力等;运动能力以步速、平衡测试等进行评估;活力指标涉及握力、肺活量和血红蛋白水平;感官能力通过听力、视力来衡量;心理功能主要关注情绪状态、睡眠质量。
分析结果显示,刚进入老年期时,与1950年前出生的“老老人”相比,此后出生的“新老人”内在能力更强,身心都更年轻。比如,同在70岁时,出生于1952年的老年人内在能力水平比1940年出生的人更强,尤其是认知功能。所有老年人的内在能力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但“新老人”的下降速度明显较慢。研究人员表示,“现在的70岁,或许相当于过去的60岁!”
无论中国还是英国,“新老人”在三方面的“年轻化”最为明显,大大提升了生活质量:“脑力”大幅提高,当代老年人的记忆、理解和决策更为敏捷,认知功能更强大,可高效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动力”有所增强,可更自如地走路、爬楼梯、保持平衡,跌倒风险下降,身体状态更年轻;“活力”更为出色,尤其是体力和耐力,可长时间保持活动状态,支持他们外出社交,不会因体力不支被“困”家中。
研究人员表示,上述三个维度的改善相互关联、互为依托,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可为社会和医疗系统减轻照护压力。
“古稀”的年龄, “花甲”的身体
谈及这种“年轻态”,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慢病防治与管理分会名誉会长张韬玉表示,不单是衰老速度减慢,“新老人”在早期生活阶段拥有更好的条件,步入老年时的健康起点更高。
公卫水平进步。数据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在2024年达到79岁,比新中国成立时的人均预期寿命翻了一番,而且仍在继续提升,这离不开全民卫生健康事业的显著进步。新中国成立后,从爱国卫生运动、全民接种疫苗,到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从“治已病”到“治未病”,居民享受的医疗服务更为优质、便捷,健康水平大大提升。与新中国同龄的这一代人,在整体环境向好的情况下出生、成长,步入老年后身心状况自然会优于此前出生的人。
营养结构改善。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慢病防治与管理分会副会长高天晨表示,近几十年国人饮食从“吃饱”“吃好”向“吃得健康”转变。1949~2018年,中国人均粮食产量翻了一番,食物种类愈加丰富, “肉蛋奶”的家庭消费总体趋增,营养不良率大大降低。而且,现代老年人更注重优质蛋白质等营养的摄入,生理机能和抗病能力显著提升。
身体素质更强。张韬玉强调,“生命早期1000天”,即胎儿期(280天)到2岁(720天),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一个人生长发育的“机遇窗口期”。这代表着,在营养大幅提升的前提下,我国妊娠期女性摄入了充足营养,生育的婴儿更健康;婴幼儿在成长初期的营养充沛,可为成年乃至老年时期的良好体魄打下坚实基础。
健康意识提升。在持续健康知识传播、“健康中国行动”的开展下,国人健康素养水平从2018年的17%提高到2023年的29.7%,疾病预防意识强化。对“新老人”来说,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坚持定期体检、进行疾病早期干预的认知已成为常态,同时社会对老年群体的关注度明显增加,督导作用进一步增进了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活力状态改变。在经济水平提升、生活条件改善的基础上,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心理分会副主任委员杨萍分析,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不仅能熟练运用电子设备,跟上社会进步,也更注重个人形象,心理状态从“暮气沉沉”变为“活力满满”,自然显得更年轻有精神。
延续身心“年轻化”
专家表示,老年人更“年轻”,也意味着人口结构老龄化的持续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家庭“老老照护”等新型挑战。加速构建老年友好型环境,不仅是照顾好当下的老年人,更是照顾好当下年轻人的未来。
从社会层面来看,需建立老年人才智库,鼓励其在原工作领域担任咨询顾问等工作;做好适老化改造,努力完善老年食堂、老年大学、为老服务中心等公共配置,同时,加强健康宣传,推广积极老龄化理念,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从个人层面来讲,人体就像一台精密的计算机,虽然当下老年人的硬件得到大幅升级,但长时间运转带来的损耗无法避免。专家们建议,想要尽可能维持长久的“年轻态”,还需做好以下几点。
蛋白种类“1+1”。人到老年,消化功能有所下降,即使与年轻时摄入同样的食物,吸收的营养也大大减少,普遍存在“蛋白质摄入不足”。张韬玉强调,老年人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补充1~1.5克蛋白质(例如,一位65公斤的老年人每天要吃65~97.5克蛋白质),可通过禽肉、鸡蛋、乳制品、豆制品、深海鱼等食物获取,每百克鸡蛋含有13克蛋白质、每百克鱼肉含18克、每百克禽肉含20克。需强调的是,吃够并不等于补足,还要提高蛋白质的吸收利用率,需将必需氨基酸的种类补充齐全,且比例和人体较为接近,目前最常用的方式是“蛋白质互补”,即将两种及以上的蛋白质类食物混合食用,不妨尝试“植物蛋白+动物蛋白”模式,比如豆类搭配肉类。
运动类型“1+1”。大多数老年人的体态和步态相似,原因之一就是普遍存在骨质疏松、肌肉力量不足。运动虽有助提高骨骼和肌肉质量,但老年人本身的运动能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且衰老带来的损耗是多维度的,运动项目需比年轻时更全面,但强度不宜过大。比如,“有氧+抗阻”模式,用快走、慢跑等有氧运动强心肺,椅子起立、靠墙静蹲、弹力带拉伸等抗阻运动练肌肉;“平衡+柔韧”模式,瑜伽、八段锦等柔韧运动可提升关节灵活度,直线行走、站立闭眼等平衡练习有助预防跌倒,多种运动全方位对抗身体机能下降。
认知训练“1+1”。高天晨表示,对抗认知下降,老年人需锻炼神经可塑性,每天腾出0.5~1小时学习新事物、新知识,可以多做“认知运动1+1”训练,比如“随机数加减法+走直线”,即找一块空旷的平整地面,规划出5米长的直线路程,沿直线行走的过程中默算加减法(从25开始连续加8),每次走30分钟,每周练习3~5次。
人际关系“1+X”。杨萍强调,心理状态与生理年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乐观延缓衰老、消极打击身心。步入老年后,因衰老带来的无力感、慢病伴随的不适、子女长大离家、亲友离世等负性事件,老年人更易出现“精神内耗”,出现苦闷、焦虑、孤独等感受。为避免长期陷入消极情绪,老年人首先要做到“一个中心+N个社交圈”,即把自己当作中心,把自身情绪当成头等大事,及时和家人分享困扰;其次,扩大社交圈,积极参加社区活动、邻居团体或是老年大学,或结识舞蹈搭子、运动伙伴等志趣相投的人,与固定伙伴一同活动。
定期体检“1+X”。随着年龄增长,各脏器功能不可避免地出现衰退,高天晨建议,老年人必须每年做一次健康检查,坚持“1+X”原则,即根据自身情况,在常规体检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个性化体检项目。比如,50岁后定期做胃肠镜检查,60岁后根据个人健康状况,增加冠脉CT血管造影检查、经颅多普勒检查、骨密度、肿瘤标志物等项目的筛查。
受访专家: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慢病防治与管理分会名誉会长 张韬玉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慢病防治与管理分会副会长 高天晨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心理分会副主任委员 杨 萍
本报记者 田雨汀《生命时报》 2025-04-11 第1887期 第1版
“年轻”一词总是伴随着强大的力量、活力,但对于“老年期”,大众普遍带有较多消极认知,映入脑海的多是衰老带来的头脑迟钝、身体笨拙等表现。不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发表在英国《自然·衰老》杂志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与前几代人相比,当代老人的整体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身体变得更“年轻”了。
当代老年人生命力强
新研究纳入了中国、英国共计1.5万名60岁及以上参与者的数据,对其生活及健康状况进行了全面随访和评估。研究中,“内在能力”是客观的衡量指标,包括认知、运动、活力、感官及心理等多个维度,不仅可反映疾病情况,更强调“能做什么”的生活能力,即整体功能状态。具体而言,认知能力包括短时和长期记忆、时间定向能力等;运动能力以步速、平衡测试等进行评估;活力指标涉及握力、肺活量和血红蛋白水平;感官能力通过听力、视力来衡量;心理功能主要关注情绪状态、睡眠质量。
分析结果显示,刚进入老年期时,与1950年前出生的“老老人”相比,此后出生的“新老人”内在能力更强,身心都更年轻。比如,同在70岁时,出生于1952年的老年人内在能力水平比1940年出生的人更强,尤其是认知功能。所有老年人的内在能力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但“新老人”的下降速度明显较慢。研究人员表示,“现在的70岁,或许相当于过去的60岁!”
无论中国还是英国,“新老人”在三方面的“年轻化”最为明显,大大提升了生活质量:“脑力”大幅提高,当代老年人的记忆、理解和决策更为敏捷,认知功能更强大,可高效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动力”有所增强,可更自如地走路、爬楼梯、保持平衡,跌倒风险下降,身体状态更年轻;“活力”更为出色,尤其是体力和耐力,可长时间保持活动状态,支持他们外出社交,不会因体力不支被“困”家中。
研究人员表示,上述三个维度的改善相互关联、互为依托,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可为社会和医疗系统减轻照护压力。
“古稀”的年龄, “花甲”的身体
谈及这种“年轻态”,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慢病防治与管理分会名誉会长张韬玉表示,不单是衰老速度减慢,“新老人”在早期生活阶段拥有更好的条件,步入老年时的健康起点更高。
公卫水平进步。数据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在2024年达到79岁,比新中国成立时的人均预期寿命翻了一番,而且仍在继续提升,这离不开全民卫生健康事业的显著进步。新中国成立后,从爱国卫生运动、全民接种疫苗,到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从“治已病”到“治未病”,居民享受的医疗服务更为优质、便捷,健康水平大大提升。与新中国同龄的这一代人,在整体环境向好的情况下出生、成长,步入老年后身心状况自然会优于此前出生的人。
营养结构改善。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慢病防治与管理分会副会长高天晨表示,近几十年国人饮食从“吃饱”“吃好”向“吃得健康”转变。1949~2018年,中国人均粮食产量翻了一番,食物种类愈加丰富, “肉蛋奶”的家庭消费总体趋增,营养不良率大大降低。而且,现代老年人更注重优质蛋白质等营养的摄入,生理机能和抗病能力显著提升。
身体素质更强。张韬玉强调,“生命早期1000天”,即胎儿期(280天)到2岁(720天),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一个人生长发育的“机遇窗口期”。这代表着,在营养大幅提升的前提下,我国妊娠期女性摄入了充足营养,生育的婴儿更健康;婴幼儿在成长初期的营养充沛,可为成年乃至老年时期的良好体魄打下坚实基础。
健康意识提升。在持续健康知识传播、“健康中国行动”的开展下,国人健康素养水平从2018年的17%提高到2023年的29.7%,疾病预防意识强化。对“新老人”来说,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坚持定期体检、进行疾病早期干预的认知已成为常态,同时社会对老年群体的关注度明显增加,督导作用进一步增进了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活力状态改变。在经济水平提升、生活条件改善的基础上,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心理分会副主任委员杨萍分析,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不仅能熟练运用电子设备,跟上社会进步,也更注重个人形象,心理状态从“暮气沉沉”变为“活力满满”,自然显得更年轻有精神。
延续身心“年轻化”
专家表示,老年人更“年轻”,也意味着人口结构老龄化的持续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家庭“老老照护”等新型挑战。加速构建老年友好型环境,不仅是照顾好当下的老年人,更是照顾好当下年轻人的未来。
从社会层面来看,需建立老年人才智库,鼓励其在原工作领域担任咨询顾问等工作;做好适老化改造,努力完善老年食堂、老年大学、为老服务中心等公共配置,同时,加强健康宣传,推广积极老龄化理念,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从个人层面来讲,人体就像一台精密的计算机,虽然当下老年人的硬件得到大幅升级,但长时间运转带来的损耗无法避免。专家们建议,想要尽可能维持长久的“年轻态”,还需做好以下几点。
蛋白种类“1+1”。人到老年,消化功能有所下降,即使与年轻时摄入同样的食物,吸收的营养也大大减少,普遍存在“蛋白质摄入不足”。张韬玉强调,老年人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补充1~1.5克蛋白质(例如,一位65公斤的老年人每天要吃65~97.5克蛋白质),可通过禽肉、鸡蛋、乳制品、豆制品、深海鱼等食物获取,每百克鸡蛋含有13克蛋白质、每百克鱼肉含18克、每百克禽肉含20克。需强调的是,吃够并不等于补足,还要提高蛋白质的吸收利用率,需将必需氨基酸的种类补充齐全,且比例和人体较为接近,目前最常用的方式是“蛋白质互补”,即将两种及以上的蛋白质类食物混合食用,不妨尝试“植物蛋白+动物蛋白”模式,比如豆类搭配肉类。
运动类型“1+1”。大多数老年人的体态和步态相似,原因之一就是普遍存在骨质疏松、肌肉力量不足。运动虽有助提高骨骼和肌肉质量,但老年人本身的运动能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且衰老带来的损耗是多维度的,运动项目需比年轻时更全面,但强度不宜过大。比如,“有氧+抗阻”模式,用快走、慢跑等有氧运动强心肺,椅子起立、靠墙静蹲、弹力带拉伸等抗阻运动练肌肉;“平衡+柔韧”模式,瑜伽、八段锦等柔韧运动可提升关节灵活度,直线行走、站立闭眼等平衡练习有助预防跌倒,多种运动全方位对抗身体机能下降。
认知训练“1+1”。高天晨表示,对抗认知下降,老年人需锻炼神经可塑性,每天腾出0.5~1小时学习新事物、新知识,可以多做“认知运动1+1”训练,比如“随机数加减法+走直线”,即找一块空旷的平整地面,规划出5米长的直线路程,沿直线行走的过程中默算加减法(从25开始连续加8),每次走30分钟,每周练习3~5次。
人际关系“1+X”。杨萍强调,心理状态与生理年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乐观延缓衰老、消极打击身心。步入老年后,因衰老带来的无力感、慢病伴随的不适、子女长大离家、亲友离世等负性事件,老年人更易出现“精神内耗”,出现苦闷、焦虑、孤独等感受。为避免长期陷入消极情绪,老年人首先要做到“一个中心+N个社交圈”,即把自己当作中心,把自身情绪当成头等大事,及时和家人分享困扰;其次,扩大社交圈,积极参加社区活动、邻居团体或是老年大学,或结识舞蹈搭子、运动伙伴等志趣相投的人,与固定伙伴一同活动。
定期体检“1+X”。随着年龄增长,各脏器功能不可避免地出现衰退,高天晨建议,老年人必须每年做一次健康检查,坚持“1+X”原则,即根据自身情况,在常规体检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个性化体检项目。比如,50岁后定期做胃肠镜检查,60岁后根据个人健康状况,增加冠脉CT血管造影检查、经颅多普勒检查、骨密度、肿瘤标志物等项目的筛查。
有关【老龄化】的相关文章和视频
相关文章 浏览更多相关文章>>
- [事件]新老人年轻化明显05-10
- [事件]警惕卒中触发癫痫05-10
- [事件]塑料盒+外卖 双重毁心05-10
- [事件]代谢差 甲状腺易长结05-09
- [事件]特发性耳鸣可“以声治鸣”05-09
- [事件]很多肾病患者看晚了05-09
- [事件]盘点“零添加”六宗罪05-08
- [事件]儿时输不起 长大难成功05-08
最新文章
- [事件]新老人年轻化明显05-10
- [事件]警惕卒中触发癫痫05-10
- [事件]塑料盒+外卖 双重毁心05-10
- [事件]代谢差 甲状腺易长结05-09
- [事件]特发性耳鸣可“以声治鸣”05-09
- [事件]很多肾病患者看晚了05-09
- [本站]胆囊摘除术后的感悟05-08
- [事件]盘点“零添加”六宗罪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