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普中国)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喜欢啃手指甲的孩子,小手伸出来,指甲往往被啃得坑坑洼洼,甚至咬得太深出现渗血。其实啃指甲属于异食癖的一种,多与自身营养不良,以及家长的态度有很大关系。很多家长会采取呵斥、责罚的做法,以为是阻止,有时反而强化了宝宝“异食”的坏习惯。对于更严重的异食癖,家长更要警惕心理因素。
网评
事件
上回书,我们说到了手少阳三焦经的第6穴支沟,它有润肠的作用,对缓解便秘有帮助。今天,咱们继续沿三焦经的循行路线前行,解读第7穴会宗,它对因经络不通造成的耳鸣耳聋有一定的效果,还是先来说文解字~~~!
原创
书评
(来源:人民健康网)“花钱存脐带血就是交智商税”、“自己的脐带血不能用”……。近些年,有关脐带血的话题成了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那自存脐带血有价值吗?就此西部战区总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刘芳主任道出了自己的看法。
网评
事件
(来源:北京日报)春季是带状疱疹的高发季节,尤其是一些有紧张、焦虑情绪或过度劳累的人,更容易被病毒乘虚而入。
网评
事件
(来源:北京日报)近日,一则关于“3个月婴儿因训练趴睡致死”的消息上了热搜,引来人们的唏嘘、同情、愤怒,以及反思。这个不良事件反映出的医学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睡眠训练,二是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个问题。
网评
事件
(来源:生命时报)以往的交通安全研究中,人们较多关注驾驶者面临的安全隐患。近日,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在道路交通方面,男性驾驶者给其他道路使用者(而非自身)造成的危险比女性大。
网评
事件
(来源:生命时报)人一生中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良好的睡眠是健康的保证。近日,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发表了一项全球睡眠差异性研究,科学家发现,睡眠模式受年龄、性别和居住地等条件影响而各有不同。
网评
事件
(来源:生命时)针对网友提出“应要求全民检测”的建议,专家们认为,既不现实,也没必要
网评
事件
(来源:生命时报)截至4月26日24时,在我国一度曾是疫情防控主战场的湖北,现有确诊病例实现清零,全省累计治愈出院病例63616例(武汉46464例);在疫情最初的风暴中心武汉,也在这一天实现了确诊病例和重症病例双双“清零”。
网评
事件
(来源:科普中国)相信不少人都听过“运动要达到30分钟才有效果”的说法。到底是否如此呢?如何简单判断自己的健身是否有效呢?这篇文章帮你了解自己的身体反应,进行科学锻炼,让你的健身效果事半功倍。
网评
事件
(来源:生命时报)编者的话:中医传统养生观认为,人们的日常起居应依据四季变化遵循一定的养生规律,夫妻生活也应如此。顺应四时,起居有常,才能真正拥有和谐美满的夫妻生活。如何顺应四季特点来修“身”养“性”,合理安排性生活,中医专家为大家做详细解析。
网评
事件
(来源:科技日报)“末日求生罐头”真能吃一辈子?出人意料,答案或许是能。
网评
事件
(来源:)有人会在睡觉时发出“咯吱咯吱”的磨牙声。您知道吗?磨牙并非小事,若不及时干预治疗,时间长了,牙齿的咀嚼面就会磨损或破裂。那么,导致磨牙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预防磨牙?
网评
事件
(来源:生命时报)17世纪晚期,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的御医康德姆(Condom)先生将小羊盲肠晒干,用油脂进行二次处理,开口处用绢线扎紧,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安全套,被誉为是“愉快的发明”。安全套的出现,使得人类对于性传染病的控制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同时,关于戴安全套是否影响男性快感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并讨论至今,甚至有人认为戴上它并不“愉快”。
网评
事件
最近一段时间和草莓干上了,为啥呢?受疫情的影响,在家呆的时间长了,运动少了,大便成了问题,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种体会。第一,大便时间延长,一坐20分钟过去了;第二,大便粘,便不净,粘马桶;第三,大便干,拉着...
原创
本站
(来源:北京日报)凯伦·海勒在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把看不见世界的痛苦阐述得淋漓尽致。导致人眼盲的疾病有很多种,有一大类是因视网膜病变造成感光细胞功能丧失,包括黄斑病变、视网膜色素病变等,是有可能用干细胞和基因疗法来治疗的。
网评
事件
(来源:生命时报)小周新婚这段时间,在夫妻性生活方面遇到了点困难。行房时,妻子一点都不主动,自始至终都像一个“木偶”,也没有快乐的感觉。小周觉得很扫兴,他认为男欢女爱,彼此都快乐才对。但妻子无法与自己其乐融融,小周非常苦恼。他不好意思和亲友交流,只好求助心理热线。
网评
事件
(来源:生命时报)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在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医药凭借历史上对付瘟疫的经验,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治疗有效率高达90%以上,在此次疫情中获得各方肯定。中医抗击新冠肺炎的治疗核心有哪些?湖南省新冠肺炎省级中医医疗救治专家、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主任范伏元教授给出了四点体会。
网评
事件
(来源:生命时报)4月19日,浙江大学王福俤教授团队及闵军霞教授团队发布了“迄今全球最大的新冠肺炎重症及死亡风险荟萃分析结果”。该研究共纳入34项临床研究、6263例患者(1727名重症患者和4536名非重症患者)的数据。他们发现,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及糖尿病等慢性病,显著增加新冠肺炎重症发生风险。这一发现为科学筛查新冠肺炎重症及死亡高危人群、优化诊疗方案、有效降低死亡率等,提供了可靠依据。专家分析,慢性病人群在感染新冠病毒后易转成重症,往往和以下几点因素有关。
网评
事件
(来源:生命时报)在所有疾病中,脑卒中是成人致死致残第一位的病因,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中风(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中风(脑卒中)。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一次卒中相当于身体的一次8级地震,卒中突发会使身体这栋大厦瞬间遭受强烈破坏,带来偏瘫、失明、死亡等严重后果。
网评
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