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笑其实是自救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前段时间,“人在无语时真的会笑”这句话流行网络,引发诸多共鸣。笑,这一普遍被视为快乐、满足象征的表情,也会在我们深感无奈、无助、无望时,不由自主地爬上脸庞,这就是所谓的“苦笑”。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赖巧珍
《生命时报》 2025-07-18 第1913期 第15版从生理层面看,苦笑绝非简单的肌肉牵动。它通常呈现为嘴角轻微、短暂地上提,却缺乏真诚笑容的核心标志——眼周肌肉的自然收缩,反而伴随下垂的眼角、微蹙的眉头或空洞的眼神。这种面部信号的“分裂”,正是个体内在矛盾状态的外在投射:大脑的情绪中枢感受到压力或痛苦,而社会角色却驱动我们展现出符合社交期待的表情,进行“表情管理”。
那么,人们为何要启动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达?英国《心理学研究和行为管理》杂志上的研究总结了苦笑背后的三重心理动因。
用自欺来自保。有心理学试验发现,即便是刻意做出的微笑表情,也能向大脑传递微弱的积极信号,促进内啡肽等舒缓神经递质的分泌。当现实令人无语、无奈,一个勉强的笑容就是大脑在启动自救程序。比如面对堆积如山的工作压力,我们深吸一口气挤出的那声“苦笑”,就是神经系统在试图安抚我们的焦虑情绪,为接受和应对难题留出缓冲时间,以免突然暴怒和崩溃。
用幽默来自嘲。当挫败与无力感排山倒海而来,苦笑就是一种尖锐又不失体面的自嘲。比如学生面对惨淡考分时苦笑着“果然重在参与”,或上班族遭遇系统崩溃时无语道“行吧,你也累了”。这些调侃式苦笑,将“痛苦”主动转化为“段子”,本质上是将自我从受害者位置抽离,以旁观者的幽默姿态消解尴尬与羞耻,保护自尊心免受重创。
社交中的“面子工程”。社会生活中,展露真实的痛苦可能招致评判、怜悯或冲突。此时,苦笑就是很好的“情绪面具”:会议上被无理指责时强颜欢笑,亲友催婚时尴尬赔笑,听闻噩耗初期那声不知所措的惨笑,都是在社交场合中宣告:“我还撑得住,能维持表面的和平。”它避免了个体在公共场合失态,用最低的成本维系了和谐气氛与社交平衡。
可见,偶尔的苦笑是有功能性的,可以降低伤害、维护关系。但是,当苦笑成为习惯,就要有所警惕。长期用微笑压抑真实情绪,可能导致“微笑型抑郁”,即表面风平浪静,内心却陷入深重的情绪耗竭甚至精神泥潭。如果你觉察到自己不论在职场还是生活中,总是习惯性地假笑,且内心充满痛苦、无奈,务必及时调整或就医
相关文章 浏览更多相关文章>>
- [事件]类风关 男女有发病高峰08-24
- [事件]苦笑其实是自救08-24
- [事件]CT报出现这些字眼疑与肺癌...08-24
- [事件]身体会提醒你休息08-23
- [事件]无醇啤酒健康吗08-23
- [事件]活动范围大失智风险低08-23
- [事件]日本陷入“单身税”争议08-22
- [事件]长寿老人有不少共同点08-22
最新文章
- [事件]类风关 男女有发病高峰08-24
- [事件]苦笑其实是自救08-24
- [事件]CT报出现这些字眼疑与肺癌...08-24
- [事件]身体会提醒你休息08-23
- [事件]无醇啤酒健康吗08-23
- [事件]活动范围大失智风险低08-23
- [事件]日本陷入“单身税”争议08-22
- [事件]长寿老人有不少共同点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