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背老人身心状态差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步态不稳易跌倒 压迫胸廓呼吸难 影响说话易孤独 驼背老人身心状态差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康琳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医学上,驼背被称为脊柱后凸,主要是指胸椎区域异常向后弯曲,导致人体上半身前倾、头部前探,外观上表现为弓背或圆肩。正常成年人胸椎的生理后凸角度为20~40度,当超过50度时,就属于病理性后凸,可能对身体功能造成影响。老人驼背主要与骨质疏松、椎体变形、背肌力量下降、长期姿势不良等因素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30%的老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脊柱后凸。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小于20、年龄大于70的女性人群更为高发。
新研究中,日本大阪川崎康复大学研究人员以301名日本60岁以上的老人为对象,分析脊柱后凸程度与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采用“驼背指数”来评估脊柱后凸情况,并测量了老人的语言能力、步行速度。结果显示,驼背会通过影响老人行走能力,使大脑调动语言的能力下降。康琳解释,由于驼背导致了步态不稳、身体前倾,大脑会优先保障“站稳”能力,语言表达资源就相对减少,造成说话变慢、变少。驼背还会限制胸廓扩张,进而影响肺活量与发声强度,让老人“想说说不响”。如果这种状态长期持续,可能影响老人的自信心与表达欲,逐渐陷入“越不说—越不想说—越不会说”的恶性循环。
此外,驼背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一是呼吸功能下降。驼背会压迫胸廓,限制肺部扩张,导致肺活量降低、通气不畅,尤其在活动或平躺时,更易感到憋气,严重者可引发慢性呼吸衰竭。二是跌倒风险上升。脊柱后凸改变了身体重心,使老人更容易失衡、跌倒,增加骨折与卧床风险。三是睡眠质量变差。躯干受压、呼吸不畅会干扰深度睡眠,部分驼背老人出现频繁夜醒、翻身困难、晨起疲劳等表现。四是影响心理健康。驼背往往伴随外形自卑、交流减少,是老年抑郁和社交障碍的“隐形推手”。康琳提醒:“对老人来说,驼背越早干预越好,尤其是在肌肉记忆稳固、钙元素吸收能力良好的阶段,效果最明显。”她从临床经验出发,提出一套“四步干预法”。
分层锻炼:“背肌支撑”是核心。锻炼背部肌肉是干预驼背的基础。体力较好者,推荐紧贴着墙站立、推墙等动作。活动受限者,比如腿部有疾病,可在床边将腰部胸部向上挺,舒展身体,或以肩膀为轴,将手臂伸直,划圆圈。需要照护者,家属可协助完成轻柔牵拉、靠墙扶站等动作,避免强扭、误拉。康琳提示,改善驼背靠坚持,千万别急于求成,早晚各练习一次即可,做得稳胜过一时猛练。
调整细节:“肌肉对抗”是关键。生活中一些小动作,往往是加剧驼背的“隐形推手”。比如看电视时,窝在沙发里,头部前探,应在腰部加靠垫等支撑,抬头正视前方;用手机时,低头看屏幕,应将手机举至胸口,限制使用时长;吃饭、看书时,身体前倾,应将桌子调整到合适高度,椅子要带靠背;枕头太高或太低,建议使用10厘米高的枕头。
营养跟上:“肌不可失”是方向。康琳表示:“光练不吃,肌肉长不出来。”蛋白质的转化要以充足的热量为前提,很多老人吃得过于清淡,增加了驼背风险。建议重点补充三类营养:蛋白质,如鱼、蛋、豆、奶等,推荐每天1~1.2克/公斤体重;钙,每日摄入1200毫克,可通过奶制品、豆腐等补充;维生素D,建议每天晒15分钟太阳,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补剂。
及时就医:“尽早挺起”是目标。康琳提醒:“不是所有驼背都能靠锻炼恢复,一些结构性问题需要进行治疗。”如出现以下表现,应尽早就诊:半年内身高下降4厘米以上;驼背伴持续背痛、呼吸困难,引发行走慢、说话少、精力差;已确诊骨质疏松、有椎体压缩骨折史。康琳建议,驼背人群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测和脊柱侧位X光评估,及时发现问题。“驼背干预不是一个人的事。老人做动作,家属看效果;老人懈怠了,家属要多鼓励。”
受访专家: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 康 琳
本报特约记者 司浩宇《生命时报》 2025-07-08 第1910期 第5版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康琳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医学上,驼背被称为脊柱后凸,主要是指胸椎区域异常向后弯曲,导致人体上半身前倾、头部前探,外观上表现为弓背或圆肩。正常成年人胸椎的生理后凸角度为20~40度,当超过50度时,就属于病理性后凸,可能对身体功能造成影响。老人驼背主要与骨质疏松、椎体变形、背肌力量下降、长期姿势不良等因素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30%的老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脊柱后凸。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小于20、年龄大于70的女性人群更为高发。
新研究中,日本大阪川崎康复大学研究人员以301名日本60岁以上的老人为对象,分析脊柱后凸程度与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采用“驼背指数”来评估脊柱后凸情况,并测量了老人的语言能力、步行速度。结果显示,驼背会通过影响老人行走能力,使大脑调动语言的能力下降。康琳解释,由于驼背导致了步态不稳、身体前倾,大脑会优先保障“站稳”能力,语言表达资源就相对减少,造成说话变慢、变少。驼背还会限制胸廓扩张,进而影响肺活量与发声强度,让老人“想说说不响”。如果这种状态长期持续,可能影响老人的自信心与表达欲,逐渐陷入“越不说—越不想说—越不会说”的恶性循环。
此外,驼背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一是呼吸功能下降。驼背会压迫胸廓,限制肺部扩张,导致肺活量降低、通气不畅,尤其在活动或平躺时,更易感到憋气,严重者可引发慢性呼吸衰竭。二是跌倒风险上升。脊柱后凸改变了身体重心,使老人更容易失衡、跌倒,增加骨折与卧床风险。三是睡眠质量变差。躯干受压、呼吸不畅会干扰深度睡眠,部分驼背老人出现频繁夜醒、翻身困难、晨起疲劳等表现。四是影响心理健康。驼背往往伴随外形自卑、交流减少,是老年抑郁和社交障碍的“隐形推手”。康琳提醒:“对老人来说,驼背越早干预越好,尤其是在肌肉记忆稳固、钙元素吸收能力良好的阶段,效果最明显。”她从临床经验出发,提出一套“四步干预法”。
分层锻炼:“背肌支撑”是核心。锻炼背部肌肉是干预驼背的基础。体力较好者,推荐紧贴着墙站立、推墙等动作。活动受限者,比如腿部有疾病,可在床边将腰部胸部向上挺,舒展身体,或以肩膀为轴,将手臂伸直,划圆圈。需要照护者,家属可协助完成轻柔牵拉、靠墙扶站等动作,避免强扭、误拉。康琳提示,改善驼背靠坚持,千万别急于求成,早晚各练习一次即可,做得稳胜过一时猛练。
调整细节:“肌肉对抗”是关键。生活中一些小动作,往往是加剧驼背的“隐形推手”。比如看电视时,窝在沙发里,头部前探,应在腰部加靠垫等支撑,抬头正视前方;用手机时,低头看屏幕,应将手机举至胸口,限制使用时长;吃饭、看书时,身体前倾,应将桌子调整到合适高度,椅子要带靠背;枕头太高或太低,建议使用10厘米高的枕头。
营养跟上:“肌不可失”是方向。康琳表示:“光练不吃,肌肉长不出来。”蛋白质的转化要以充足的热量为前提,很多老人吃得过于清淡,增加了驼背风险。建议重点补充三类营养:蛋白质,如鱼、蛋、豆、奶等,推荐每天1~1.2克/公斤体重;钙,每日摄入1200毫克,可通过奶制品、豆腐等补充;维生素D,建议每天晒15分钟太阳,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补剂。
及时就医:“尽早挺起”是目标。康琳提醒:“不是所有驼背都能靠锻炼恢复,一些结构性问题需要进行治疗。”如出现以下表现,应尽早就诊:半年内身高下降4厘米以上;驼背伴持续背痛、呼吸困难,引发行走慢、说话少、精力差;已确诊骨质疏松、有椎体压缩骨折史。康琳建议,驼背人群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测和脊柱侧位X光评估,及时发现问题。“驼背干预不是一个人的事。老人做动作,家属看效果;老人懈怠了,家属要多鼓励。”
相关文章 浏览更多相关文章>>
- [事件]洗衣机是怎么变脏的08-10
- [事件]眼屎增多小心两类病08-10
- [事件]驼背老人身心状态差08-10
- [事件]女性脑梗多因压力08-09
- [事件]慢病伤人有个骨牌效应08-09
- [事件]范志红:鸡蛋不要煮太“老”08-09
- [事件]表扬三次 批评一次08-08
- [事件]梦中大叫预示脑退化08-08
最新文章
- [事件]洗衣机是怎么变脏的08-10
- [事件]眼屎增多小心两类病08-10
- [事件]驼背老人身心状态差08-10
- [事件]女性脑梗多因压力08-09
- [事件]慢病伤人有个骨牌效应08-09
- [事件]范志红:鸡蛋不要煮太“老”08-09
- [事件]表扬三次 批评一次08-08
- [事件]梦中大叫预示脑退化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