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行业新闻>> 你听说过“滴滴医生”吗?

你听说过“滴滴医生”吗?

byb.cn
[行业新闻] 作者 :byb.cn 日期:2015-7-27 00:01
    【byb.cn 】(来源:人民日报)当中国人热衷于“滴滴打车”的时候,美国人却玩起了“滴滴医生”。据报道,美国有家公司推出了类似“滴滴打车”的服务。只要用户在手机上发出“订单”,无论是在家里还是酒店,医生两小时内到达,提供全天候上门服务。

  中国有句俗话:医不叩门。意思是说,医生不能主动去叩病人家的门。即便发现有人病了,只要人家不请你诊治,自己也不能主动上门,否则会被认为居心不良、别有所图。凡是走街串巷、摇铃卖药的医生,都被称为“游医”或“江湖郎中”,名声不佳。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生逐渐固定在医院出诊,挂号看病成为基本流程之一。只有病人到医院挂了号,医患之间才算建立了契约关系。

  当互联网医疗出现后,就医模式再一次受到挑战和冲击。互联网拆除了医院的“围墙”,让求医问药更加方便。从理论上说,对于一些诊断明确的疾病,患者无需到医院挂号,坐在家中就可以和医生视频对话,享受虚拟的“上门服务”。这种就医模式减轻了大医院的压力,节约了患者的时间精力,可谓一举多得。尤其是对于普通咨询,医生完全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在网上“坐诊”,不仅避免了患者有病乱投医,而且增加了医疗资源总供给。 

  但是,互联网医疗企业有一大痛点,就是害怕触碰法律底线。目前,所有相关企业都宣称“咨询”或“轻问诊”,绝不说是“看病”,更不敢开处方。因为我国的法律法规中有两条“红线”:一是医生看病,必须和病人见面,不能隔空诊断;二是医生不能在注册地点之外的医疗机构看病,更不能在非医疗机构看病。这就意味着,医生不允许在网上看病,更不允许到患者家里看病。两条严苛的规定,既是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众多创业者的心头之结。 

  其实,任何法律都是滞后于现实的。很多新事物的出现超乎想象,法律不可能超越时代,只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修订完善。互联网医疗的本质是重构医疗资源,颠覆传统医疗模式,让看病就医更加人性化。尤其是,当互联网出现后,“见面”的概念发生了变化。视频对话成为一种新的“见面”形式,医患双方在诊室交谈属于见面,在线上交谈同样属于“见面”。又如,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出现,“到医院看病”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患者可以在家中完成健康数据采集,通过网络传输给医生,医生根据数据再进行诊断。例如,在心脏监测、睡眠监测等领域,患者在家里获得的数据往往比在医院更准确,也更人性化,这就是未来的“实景医学”或者“居家医疗”。从以患者为中心的角度看,患者有所呼,医生有所应。万事万物都在变,就医模式为何不能变? 

  有人担心,如果医生主动上门,发生医疗风险怎么办?事实上,医生在哪里看病都有风险,这不能成为阻碍医生上门的理由。病情风险大小,医生自会评估。只要患者有需求、医生有动力、社会有效益,这样的事物就有生命力,谁也无法阻挡。互联网医疗是一种新兴业态,政府部门不能以传统思维对待新生事物,更不能“严防死守”,而应主动站在“风口”,为创业者“起飞”助一臂之力。既要管控风险,又不能一管就死。顺势而为,趋利避害,才是理性的态度。面对阻碍医疗生产力的“条条框框”,有关部门理应废除修订不合时宜的旧法规,研究制定符合历史潮流的新法规,让良法成为万物生长的催化剂,推动医疗行业的颠覆式创新。 

  “滴滴打车”来了,“滴滴医生”还远吗?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