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中医教育郁结难疏 回归师承遭体制坎

中医教育郁结难疏 回归师承遭体制坎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12-7-24 13:53
【分页导航】

 

  教材编写脱离临床,中医课程压缩严重、成“可有可无附属品”

 

  有人说,中医教育“病”了。最大的病症,也是专家们提及最多的,就是“脱节”。不管是教材编写还是课程设置,都与中医最看重的临床渐行渐远。

 

  “编教材的老师是不是临床出身十分关键。”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指出,有些教材只是简单地将单一病症下的症状罗列出来,完全忽视了现实诊疗的复杂性,结果学生到了临床一看,症状大相径庭。

 

  编来抄去,是中医教材的又一隐疾,往往只介绍各家源流,却缺乏对各家学派的临床经验和有效案例的集纳、整理。“十八般武艺往那里一放,却不教人怎么用。”原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这样比喻。多重流派的简单堆砌,非但不能增加学生的视野,反而会适得其反、徒增干扰。“领悟中医的原理本来就已经很难,更何况教材上的流派众多,也不知道该信谁的。”谈起学习感受,重庆医科大学07级中医专业的湛杰莉有些无所适从。

 

  “编一个规划教材相当于一个国家级的项目,人人都去争着编撰、抢着署名,质量和效果自然被搁到了其次。”教材质量的波动,在烟建华看来,更与中医高等教育的行政化和官僚化不无关系,“教师拿不到课题,就无法晋升,这样的教学评价体系让不少固守中医传统的教师都难以独善其身。”

 

  “教材必须改,必须紧贴临床,要多花些时间编写,才能经得起临床实践检验。”两个“必须”,道出了已故国医大师任继学对于中医教材的忧虑。

  如果说教材编写问题还属于“院内起火”,那么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上,中医需要面对的是西医的冲击。

 

  中医专家指出,中医学院的中医课程不断被其他课程挤压,中西医的课程比例从最初的8∶2,下滑至现在的6∶4。加上各种评价体系和用人标准依照西医坐标设置,导致在60%的中医“疆域”中,真正“国产”的课程最多只有四成。“中医成了可有可无的附属品。”一些专家给出这样悲凉的结论。

 

  另外,在培养模式上,中医类研究生培养按照西制实行分类指导,有“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之分。“科学学位”培养中医科研人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才是培养中医临床医生。

 

  “中医教学和临床脱离,搞基础的就单纯钻典籍,搞临床就去做动物实验,这样是培养不出中医人才的。”吕玉波坦言,将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割裂,把中医按照现代医学的模式人为分割,这无疑是犯了中医重整体、讲系统的大忌。

 

  原本期望互取所长的中西医结合,结果却让西医模糊了中医的核心。中医专家担心,在西医的包围之下,中医变得“不中不西”,变味的中医达不到好的疗效,没有疗效说话自然就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这种螺旋衰退的怪圈,让中医的前景变得有些堪忧。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