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大需避母,女大不避父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开栏的话:“儿大需避母,女大不避父”“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些自古流传的育儿民谚曾被古人奉为了不起的育儿之道。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这些旧时的民谚是否依然适用?本版新开设的“育儿民谚”栏目为您详细解答。
正面管教家长讲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 卢丹丹
《生命时报》 2024-01-02 第1766期 第10版
“儿大需避母”说的是在男孩成长过程中,母亲要学会适当回避,以培养男孩的独立和勇气。在当今社会,“妈宝男”备受非议,甚至被许多人嫌弃,他们小时候没有主见、缺乏勇气,长大后仍然依赖父母,无法独立。“妈宝男”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母亲过多地干涉、参与甚至是包办生活,让孩子无法体验生活,锻炼能力,久而久之,就变成完全依赖母亲,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对孩子真正的爱,不是控制,而是信任,带着爱放手,给孩子体验生活与犯错的机会,让他们从错误中获得学习。通过信任能力、启发思考、一起解决问题的方式,把“主战场”还给孩子。
“女大不避父”强调的是情感上的联结,而不是生理上的不回避。父亲是女儿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位异性,决定着女儿以后对很多重大人生课题,比如男性、事业、婚姻等的看法。然而,在很多家庭里,父爱是缺失的,导致女儿无法正确认识自己。如果在女儿小时候,父亲没有给女儿安全的依恋,在长大后的亲密关系中可能会遇到挫折。另外,父亲往往人生阅历丰富,可以给女儿更为理性的建议,如果经常在一起,父亲的男性性格,比如坚持、韧性、勇气也会影响女儿。所以,在女儿成长过程中,父亲不仅需要在场,还要以身作则,给女儿提供宝贵的人生建议,积极参与到女儿成长的各个阶段当中去。
当然,我们要全面看待“儿大需避母,女大不避父”这句育儿民谚。无论父亲还是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既要做到无条件地爱孩子、陪伴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支持与温暖,获得一生所需的归属感与安全感;同时,也要充分信任孩子,树立清晰的界限,给予孩子权力与空间,让他们从生活中体验与学习。
相关文章 浏览更多相关文章>>
- [事件]怪病要治痰05-18
- [事件]平衡力“照”出心脑问题05-18
- [事件]鲮鱼为啥多被做成罐头05-18
- [事件]食物最佳温度35~45℃05-17
- [事件]50岁减肥成功肾癌风险降2...05-17
- [事件]“夜猫子”容易抑郁05-17
- [事件]精子质量关系寿命05-16
- [事件]放完支架要强化降脂05-16
最新文章
- [事件]怪病要治痰05-18
- [事件]平衡力“照”出心脑问题05-18
- [事件]鲮鱼为啥多被做成罐头05-18
- [事件]食物最佳温度35~45℃05-17
- [事件]50岁减肥成功肾癌风险降2...05-17
- [事件]“夜猫子”容易抑郁05-17
- [事件]精子质量关系寿命05-16
- [事件]放完支架要强化降脂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