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老人警惕呼吸肌少症

老人警惕呼吸肌少症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5-9-21 00:01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运动量不足 营养没吃够 有慢性炎症 老人警惕呼吸肌少症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内科呼吸专业副主任医师 张晓琳

  本报记者 张炳钰
  《生命时报》 2025-09-02 第1926期 第5版

  肌肉量不足易引发跌倒、骨折。近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研究人员在《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发表综述指出,肌肉量过少还可能导致呼吸问题,即出现“呼吸肌少症”。本报特邀综述作者之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内科呼吸专业副主任医师张晓琳进行详细解读。

  呼吸肌是指在呼吸运动中,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改变胸腔容积,从而实现肺通气的肌肉群,主要有膈肌、肋间肌、斜角肌等。据学界定义,全身骨骼肌包括呼吸肌的肌肉质量下降,出现呼吸肌肌力下降和/或呼吸功能减退,则为呼吸肌少症。由于概念较新,该病尚无明确的流行病学数据,其在80岁以上、衰弱、长期卧床、活动受限的老人中最为常见。

  呼吸肌少症主要是以下几种原因导致的。

  1.运动量不足,久坐、活动减少导致肌肉失用性萎缩;

  2.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不足、维生素缺乏等影响肌肉合成;

  3.慢性炎症,老人体内持续低水平炎症状态,加速肌肉分解;

  4.内分泌变化,性激素、生长激素等减少,影响肌肉代谢;

  5.神经功能衰退,支配呼吸肌的神经功能下降,导致收缩能力减弱;

  6.感染性疾病及肿瘤。


  作为全身肌肉的重要组成部分,呼吸肌少症与肌少症的发病密切相关,可能形成互为因果、相互加重的关系。肌少症可诱发并加重呼吸肌少症,而呼吸肌少症导致的呼吸困难、缺氧,会使老人被迫减少活动以避免不适,从而加剧肌少症。

  诊断呼吸肌少症时,通常先通过肺功能检查测量“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来评估呼吸肌力量,再通过肺活量来评估呼吸功能。另外,可以通过超声评估膈肌厚度、增厚率及移动度,CT评估肌肉质量和脂肪浸润程度,判断呼吸肌质量,不过呼吸肌质量尚无统一的评价标准。

  张晓琳解释,膈肌是在胸腔和腹腔之间的穹顶状肌肉,是人体最大的呼吸肌,占呼吸功能的60%~80%。膈肌的厚度、收缩能力、移动度等直接反映呼吸肌的力量和效率,能体现整体呼吸能力,也是呼吸肌少症诊断的核心指标。

  张晓琳表示,呼吸肌看似不起眼,但其功能一旦衰退,会引发呼吸困难,导致活动耐量下降;还会加重患病风险,如增加肺部感染、重症化概率;生活质量也会随之降低,穿衣、走路等日常活动都可能受限;患有基础疾病的老人预后可能受影响,比如心衰患者的活动能力会进一步下降。因此,该病的预防核心是“延缓肌肉衰减”,建议做到以下3点。

  饮食补足营养。每日每公斤体重需摄入1.2~1.5克优质蛋白,如鸡蛋、瘦肉、豆制品等,分三餐摄入,避免一次吃太多,增加消化负担。补充支链氨基酸,如亮氨酸等,其通常存在于牛奶、牛肉中,有助改善老人的呼吸肌力量。合理摄入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绿叶蔬菜等,同时通过日晒、摄入深海鱼类、蛋黄等补足维生素D,以促进钙吸收,预防肌肉无力。补充欧米伽3脂肪酸,以减轻炎症,其主要存在于深海鱼类、坚果,以及橄榄油、亚麻籽油等植物油中。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用口服营养制剂。

  运动练够力量。每周可做2~3次抗阻训练,下肢训练如坐姿抬腿、靠墙静蹲,上肢训练如举轻哑铃,每次20~30分钟。做好呼吸肌专项训练,推荐以下两种:一是腹式呼吸,手放腹部,吸气时腹部鼓起(手抬起),呼气时腹部收紧(手下沉),每天3次,每次5~10分钟。二是缩唇呼吸,用鼻吸气,呼气时嘴唇缩成“吹口哨状”,将气缓慢呼出,尽量延长呼气时间,以增强膈肌耐力,但要避免过度用力,以“不憋气、不头晕”为原则,循序渐进地增加次数。老人也可进行阈值负荷训练,用专门的吸气训练器,设定阻力,每天练习5~10分钟,直接锻炼呼吸肌力量。

  日常矫正习惯。避免含胸久坐压缩胸腔,建议保持挺胸收腹的站姿/坐姿,必要时通过靠墙站立训练正确姿势,即保持后脑勺、肩胛骨、臀部三点贴墙。日常还可以进行一些胸廓牵伸的小练习,如靠墙扩胸(面对墙面,距离半米站立,双手撑墙与肩同宽,背部挺直,身体缓慢前倾,直到胸背有拉伸感)、侧屈牵伸(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站立,双臂上举合掌,身体向侧面缓慢倾斜,直到腰腹有拉伸感)、抱胸转体(双手交叉抱胸,放在对侧肩胛骨下方,以胸腰段脊柱为轴,向侧面缓慢旋转)等,可放松胸背部肌肉,增加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活动度。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