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习惯上了“伤心榜”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吸烟排首位 饮食占比大 少动毁血管 很多习惯上了“伤心榜”
清晨一根油条、一碗白粥匆匆果腹;中午餐后立马坐下工作,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晚上聚餐饮酒,推杯换盏;深夜躺在床上刷短视频,直到凌晨……这些场景构成了很多人的日常,也是过去30年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持续攀升的隐形推手。近期,辽宁中医药大学发表在《中国循环杂志》的研究显示,2021年中国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排名前27位中,行为风险(共计17项)占比最大,为62.9%。《生命时报》归纳总结要点,邀请权威专家给予解读、提醒。
吸:烟草的三重绞杀
在行为风险因素中,吸烟排在首位,二手烟也被单独列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陆浩介绍,一手烟和二手烟均含有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数千种有害化学物质,一经吸入便可对心血管系统造成连续伤害:血管内皮完整性被破坏;脂质在破损处沉积形成斑块,使血管逐渐狭窄、变硬,同时刺激血管收缩,加重心脏负担,大幅增加血栓、心绞痛、心梗风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刘巍表示,从破坏性看,一手烟危害性更大,吸烟者吸入高浓度烟雾后,有害物质被“全盘”吸收;从波及范围看,二手烟伤害人群更广,尤其是孕妇、婴幼儿、老年人等弱势群体,且多是吸烟者的亲人。陆浩补充道,如果在卧室、车内等封闭空间吸烟,二手烟浓度急剧升高;长期如此,即便保持通风,有害物质也可黏附、残留在家具、地毯、墙壁上,形成“三手烟”,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或手口接触(特别是婴幼儿)进入人体,危害不容小觑。
吃:没吃够和吃太多
12项行为风险因素与饮食相关,堪称心血管健康的头号威胁,总体可概括为“八低”“四高”。
八个种类没吃够。对比1990年的行为风险因素排名,2021年低全谷物摄入、低坚果和种子摄入、低豆类摄入的排名有所上升。比如,我国居民全谷物摄入量仅21.2克/天,远低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50~100克。低水果摄入、低蔬菜摄入的排名有所下降,得益于近年来居民果蔬摄入量增加,但仍低于蔬菜300~500克/天、水果200~350克/天的推荐量。
陆浩表示,如果上述5类食物的摄入量达标,能多方位保护心血管。糙米等全谷物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对血糖影响小,可促进肝脏分解利用胆固醇,稳定血脂和血糖;蔬果富含类黄酮等抗氧化物质,能减轻炎症,被称为血管“清道夫”;坚果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豆类有优质的植物蛋白,均可保护血管内皮。
食物没吃够,由此引发的低膳食纤维摄入、低欧米伽6脂肪酸摄入、低欧米伽3脂肪酸摄入也“榜上有名”。刘巍表示,膳食纤维可辅助降胆固醇,促进代谢;两种必需脂肪酸无法由人体自行合成,需从饮食中获取——欧米伽6主要来源于玉米油、大豆油、红肉等,欧米伽3多存在于深海鱼、虾、海藻等食物,当摄入比例为1:1~4:1时有益健康,但我国居民已达到20:1,因此需减少欧米伽6摄入、多吃欧米伽3。但2021年的风险排名中,低欧米伽3摄入的排名下降,低欧米伽6摄入的排名反而上升。这或许是因为,公众过于警惕欧米伽6的危害,但适量摄入同样能保护血管,不能完全不吃。
四种成分吃多了。优质饮食明显“没吃够”,肥胖率却在持续上升,原因是钠、加工肉类、反式脂肪、甜饮料这“四高”的超量摄入。陆浩介绍,钠摄入过多造成水分潴留、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脏负荷;加工肉类多是红肉,饱和脂肪、钠含量高,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反式脂肪是“最坏”的脂肪,能直接升高“坏胆固醇”,显著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含糖饮料可让血糖骤升,损伤血管内皮,长期摄入可诱发胰岛素抵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驱动因素)。
陆浩特别提醒:“‘四高’往往结伴出现,危害会协同放大,造成血压飙升、血糖失控、全身炎症加剧,共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将心血管推向崩溃边缘。”
喝:酒没有“安全剂量”
“适量饮酒有益心血管”的误区流传甚广,大量研究证实,酒精“百害而无一利”,高酒精摄入在行为风险因素中排第六。陆浩强调:“哪怕是一滴酒,都会损害健康。”
酒精对心血管的直接暴击和间接损伤十分强劲。首先,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如乙醛)有心肌毒性,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长期饮酒可诱发酒精性心肌病,严重时可造成心力衰竭;酒精需在肝脏内代谢,会直接损伤肝细胞,引发甘油三酯等脂质代谢紊乱。此外,饮酒是明确的升血压因素,短期内可造成血管扩张,使血压轻微下降,随后血管会反射性收缩,造成血压持续升高,诱发心律失常,增加脑卒中风险。
动:久坐让血管“生锈”
久坐不动已是现代人的生活常态,体力活动不足也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刘巍警告:“长期缺乏运动,心脏会和关节一起‘生锈’。”
与肥胖类似,“静止”会让血管变硬、变“胖”。运动可加速血液循环,血管内壁的弹性在血流高频冲刷下增强,脂质不易沉积,反之,血管弹性下降、硬度增加,血压随之上升;长期不动造成肌肉(富含胰岛素受体)用进废退,开始流失,机体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再加上饮食“四高”问题,脂肪在内皮堆积、“坏胆固醇”水平上升,进一步加重血管僵硬。
改变生活才能得到健康
全家人“控烟”。吸烟者需主动戒烟,不妨列出“戒烟理由清单”,贴在显眼位置,比如“不想伤害家人”“不想一直咳嗽”;在家中设置“绝对无烟区”,在阳台、厨房、车内等常吸烟的位置贴上“为了家人,此处戒烟”的标识,并放上绿植,把烟灰缸换成水果盘;如果很难戒掉,可求助专业门诊,或拨打全国戒烟热线“400-888-5531”咨询。刘巍表示,“对戒烟者来说,亲人的监督非常有约束力。”戒烟者的家人要承担劝诫责任,用正向鼓励取代指责、抱怨,理解戒烟的困难,可为他们制作“进度表”,记录戒烟天数、阶段性成果,将戒烟者的努力具象化。
巧做“护心餐”。在每日饮食搭配上,主食优选全谷物,至少将1/3精米白面换为燕麦、糙米或薯类等;蔬菜至少吃3捧,深色蔬菜占一半,水果每日吃1拳,优选当季的品种;肉类多吃鱼虾禽,限制红肉加工肉,坚果豆类抓一把,少吃甜点甜饮料。烹饪优先蒸煮炖,少煎免炸不烧烤;盐油工具要“限量”,增香善用葱姜蒜,减盐减油更减糖;临近出锅再放盐(炒菜出锅前1分钟,炖菜出锅前10分钟)。
选购食品时,细看营养成分表,规避反式脂肪酸(氢化植物油、人造黄油、起酥油、植脂末等);注意钠糖含量,少买钠含量、糖含量超过20%“NRV%”的食物;看清分量参考值,认清是每百克还是每份(比如,每份30克)。
聚餐婉拒酒。聚餐前明确表达无法饮酒的情况,比如驾车、身体不适,提前打好“预防针”;如无法避免,饮酒前可喝杯牛奶或酸奶、吃点主食,保护消化道,饮酒时小口慢饮,多补水;在席间,多吃菜、多倾听,减少成为劝酒目标的概率,同时自己不做劝酒人。
把握“微运动”。把运动和日常固定场景“强制”关联,比如通勤3公里内优先步行,5公里内可骑车,等公交地铁时踮脚10次,做到提前一站下车,走路到目的地;工作学会插空运动,伏案1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电话会议时起身踱步;回到家后,建议自己做饭,饭后洗洗碗、擦擦桌子或收拾房间,让场景成为运动的“启动开关”。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刘 巍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陆 浩
本报记者 牛雨蕾《生命时报》 2025-07-22 第1914期 第1版

吸:烟草的三重绞杀
在行为风险因素中,吸烟排在首位,二手烟也被单独列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陆浩介绍,一手烟和二手烟均含有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数千种有害化学物质,一经吸入便可对心血管系统造成连续伤害:血管内皮完整性被破坏;脂质在破损处沉积形成斑块,使血管逐渐狭窄、变硬,同时刺激血管收缩,加重心脏负担,大幅增加血栓、心绞痛、心梗风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刘巍表示,从破坏性看,一手烟危害性更大,吸烟者吸入高浓度烟雾后,有害物质被“全盘”吸收;从波及范围看,二手烟伤害人群更广,尤其是孕妇、婴幼儿、老年人等弱势群体,且多是吸烟者的亲人。陆浩补充道,如果在卧室、车内等封闭空间吸烟,二手烟浓度急剧升高;长期如此,即便保持通风,有害物质也可黏附、残留在家具、地毯、墙壁上,形成“三手烟”,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或手口接触(特别是婴幼儿)进入人体,危害不容小觑。
吃:没吃够和吃太多
12项行为风险因素与饮食相关,堪称心血管健康的头号威胁,总体可概括为“八低”“四高”。
八个种类没吃够。对比1990年的行为风险因素排名,2021年低全谷物摄入、低坚果和种子摄入、低豆类摄入的排名有所上升。比如,我国居民全谷物摄入量仅21.2克/天,远低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50~100克。低水果摄入、低蔬菜摄入的排名有所下降,得益于近年来居民果蔬摄入量增加,但仍低于蔬菜300~500克/天、水果200~350克/天的推荐量。
陆浩表示,如果上述5类食物的摄入量达标,能多方位保护心血管。糙米等全谷物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对血糖影响小,可促进肝脏分解利用胆固醇,稳定血脂和血糖;蔬果富含类黄酮等抗氧化物质,能减轻炎症,被称为血管“清道夫”;坚果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豆类有优质的植物蛋白,均可保护血管内皮。
食物没吃够,由此引发的低膳食纤维摄入、低欧米伽6脂肪酸摄入、低欧米伽3脂肪酸摄入也“榜上有名”。刘巍表示,膳食纤维可辅助降胆固醇,促进代谢;两种必需脂肪酸无法由人体自行合成,需从饮食中获取——欧米伽6主要来源于玉米油、大豆油、红肉等,欧米伽3多存在于深海鱼、虾、海藻等食物,当摄入比例为1:1~4:1时有益健康,但我国居民已达到20:1,因此需减少欧米伽6摄入、多吃欧米伽3。但2021年的风险排名中,低欧米伽3摄入的排名下降,低欧米伽6摄入的排名反而上升。这或许是因为,公众过于警惕欧米伽6的危害,但适量摄入同样能保护血管,不能完全不吃。
四种成分吃多了。优质饮食明显“没吃够”,肥胖率却在持续上升,原因是钠、加工肉类、反式脂肪、甜饮料这“四高”的超量摄入。陆浩介绍,钠摄入过多造成水分潴留、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脏负荷;加工肉类多是红肉,饱和脂肪、钠含量高,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反式脂肪是“最坏”的脂肪,能直接升高“坏胆固醇”,显著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含糖饮料可让血糖骤升,损伤血管内皮,长期摄入可诱发胰岛素抵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驱动因素)。
陆浩特别提醒:“‘四高’往往结伴出现,危害会协同放大,造成血压飙升、血糖失控、全身炎症加剧,共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将心血管推向崩溃边缘。”
喝:酒没有“安全剂量”
“适量饮酒有益心血管”的误区流传甚广,大量研究证实,酒精“百害而无一利”,高酒精摄入在行为风险因素中排第六。陆浩强调:“哪怕是一滴酒,都会损害健康。”
酒精对心血管的直接暴击和间接损伤十分强劲。首先,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如乙醛)有心肌毒性,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长期饮酒可诱发酒精性心肌病,严重时可造成心力衰竭;酒精需在肝脏内代谢,会直接损伤肝细胞,引发甘油三酯等脂质代谢紊乱。此外,饮酒是明确的升血压因素,短期内可造成血管扩张,使血压轻微下降,随后血管会反射性收缩,造成血压持续升高,诱发心律失常,增加脑卒中风险。
动:久坐让血管“生锈”
久坐不动已是现代人的生活常态,体力活动不足也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刘巍警告:“长期缺乏运动,心脏会和关节一起‘生锈’。”
与肥胖类似,“静止”会让血管变硬、变“胖”。运动可加速血液循环,血管内壁的弹性在血流高频冲刷下增强,脂质不易沉积,反之,血管弹性下降、硬度增加,血压随之上升;长期不动造成肌肉(富含胰岛素受体)用进废退,开始流失,机体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再加上饮食“四高”问题,脂肪在内皮堆积、“坏胆固醇”水平上升,进一步加重血管僵硬。
改变生活才能得到健康
全家人“控烟”。吸烟者需主动戒烟,不妨列出“戒烟理由清单”,贴在显眼位置,比如“不想伤害家人”“不想一直咳嗽”;在家中设置“绝对无烟区”,在阳台、厨房、车内等常吸烟的位置贴上“为了家人,此处戒烟”的标识,并放上绿植,把烟灰缸换成水果盘;如果很难戒掉,可求助专业门诊,或拨打全国戒烟热线“400-888-5531”咨询。刘巍表示,“对戒烟者来说,亲人的监督非常有约束力。”戒烟者的家人要承担劝诫责任,用正向鼓励取代指责、抱怨,理解戒烟的困难,可为他们制作“进度表”,记录戒烟天数、阶段性成果,将戒烟者的努力具象化。
巧做“护心餐”。在每日饮食搭配上,主食优选全谷物,至少将1/3精米白面换为燕麦、糙米或薯类等;蔬菜至少吃3捧,深色蔬菜占一半,水果每日吃1拳,优选当季的品种;肉类多吃鱼虾禽,限制红肉加工肉,坚果豆类抓一把,少吃甜点甜饮料。烹饪优先蒸煮炖,少煎免炸不烧烤;盐油工具要“限量”,增香善用葱姜蒜,减盐减油更减糖;临近出锅再放盐(炒菜出锅前1分钟,炖菜出锅前10分钟)。
选购食品时,细看营养成分表,规避反式脂肪酸(氢化植物油、人造黄油、起酥油、植脂末等);注意钠糖含量,少买钠含量、糖含量超过20%“NRV%”的食物;看清分量参考值,认清是每百克还是每份(比如,每份30克)。
聚餐婉拒酒。聚餐前明确表达无法饮酒的情况,比如驾车、身体不适,提前打好“预防针”;如无法避免,饮酒前可喝杯牛奶或酸奶、吃点主食,保护消化道,饮酒时小口慢饮,多补水;在席间,多吃菜、多倾听,减少成为劝酒目标的概率,同时自己不做劝酒人。
把握“微运动”。把运动和日常固定场景“强制”关联,比如通勤3公里内优先步行,5公里内可骑车,等公交地铁时踮脚10次,做到提前一站下车,走路到目的地;工作学会插空运动,伏案1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电话会议时起身踱步;回到家后,建议自己做饭,饭后洗洗碗、擦擦桌子或收拾房间,让场景成为运动的“启动开关”。
相关文章 浏览更多相关文章>>
- [事件]很多习惯上了“伤心榜”08-26
- [事件]生育杀手出没!男士请自查冰...08-26
- [事件]寒凉伤脾胃 吃西瓜的看过来08-26
- [事件]血脂达标 他汀也别随便停08-25
- [事件]中青年心梗 “胖”已成首因08-25
- [事件]腰痛可能祸起代谢差08-25
- [事件]类风关 男女有发病高峰08-24
- [事件]苦笑其实是自救08-24
最新文章
- [事件]很多习惯上了“伤心榜”08-26
- [事件]生育杀手出没!男士请自查冰...08-26
- [事件]寒凉伤脾胃 吃西瓜的看过来08-26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46病能论之同...08-25
- [事件]血脂达标 他汀也别随便停08-25
- [事件]中青年心梗 “胖”已成首因08-25
- [事件]腰痛可能祸起代谢差08-25
- [事件]类风关 男女有发病高峰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