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富裕症让娃没奔头

【byb.cn 】(来源:)看重金钱投入 忽略情感交流 提出过高期待 “童年富裕症”让娃没奔头
“童年富裕症”是个社会学概念而非医学病症,最早源于1908年。它描述的是一些在物质优渥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却陷入精神空虚与动力匮乏的状态。他们通常呈现出一种“三无”状态:无内驱力、无抗挫力、无目标感。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将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也不清楚自己为何学习,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目前看来,该现象是种全球化趋势。很多家长疑惑,在物质充裕的时代,为什么却培养不出内心富足的孩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原社会与民族学院少年儿童研究中心主任童小军在接受《生命时报》采访时表示,“童年富裕症”不等同于“在富裕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所出现的问题”,也不等同于所谓的“富养”。其核心是家长教育的错位,无论在贫富家庭中都有可能发生。
忽视是隐形伤害。很多人将“富裕”误认为是此社会现象的根源,实质上是富裕家庭的养育模式(家教助学、贵族学校住宿学习、假期全球高端研学营等),让父母错失了陪伴孩子的时间、无暇指导孩子的学习,也剥夺了孩子享受父母之爱的机会。久而久之,父母对孩子的情绪熟视无睹,导致亲子联结断裂或变得脆弱。从儿童社会工作的角度,这种现象被称为“儿童情感忽视”。而当孩子的情感和教育需求没有得到适当的回应,就可能导致孩子对自我缺乏认知、对外界没有兴趣、对未来没有希望,盲目自大或自卑,精神及行为上可能表现为木然、懒惰、无所事事;进而出现人格品质受损—社会化发展障碍—难以成为身心健康儿童的趋势,丧失独立生活和融入社会的能力。
高期待挤跑动力。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他们费尽心思为孩子匹配顶级的教育、住房与医疗资源,安排最好的体育及娱乐项目,目的只有一个——培养出“最拔尖的孩子”。在高压之下,孩子虽努力完成父母的各项期待,但被充实的安排所挤跑的,是个人对于人生意义的思索与追求,和自主追求更高生命境界的源动力,导致孩子的内心充满对生命的茫然。
“巅峰体验”早透支。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巅峰体验”,本应是短暂而珍贵的自我实现时刻。但当孩子很小就踏上所谓的“人生巅峰”后,生活的新奇感和目标感会被提前耗尽。孩子过早地习惯了“即时满足”,难以再接受和创造“延迟满足”,则会被剥夺努力带来的成就感,拼搏的精神动力被掏空。童小军指出,健康、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是养成一个有活力、有能力、有向上精神的孩子的基础。
重建情感联结。教育不是资源的堆放,而是用灵魂浇灌灵魂,用生命影响生命。父母应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在3岁前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在学龄中保持真诚、开放的沟通与互动。此外,父母需要对孩子稳定地输出、表达爱意。所谓稳定,即无论孩子处在哪个年龄阶段,无论夫妻之间感情关系如何,无论父母个人情绪如何,都应始终对孩子保持关注,对孩子的需求做出及时有效的回应,不放弃或改变对孩子的教育。
培养孩子“三力”。即自控力、内驱力、抗挫力。应该让孩子知道,学习不仅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人际交往、对未来规划的能力等,为自己的人生铺就坚实的道路。生活也不是为了完成父母的期待,而是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重视“挫折教育”;在安全边界内允许孩子犯错,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调整成功定义。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单纯物质上的拥有或学业事业取得成绩,不能完全等同于成功。成功的姿态有千百种,但无不伴随着内心的充盈,强调的是一种自身的体会。它可能是迈向理想的过程,也可能是实现目标后的满足,也或许是平衡自洽的心境和生活状态。当孩子认为自己很成功却察觉内心空虚时,家长需提醒他这种“成功”可能不是人生的终极追求。
受访专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原社会与民族学院少年儿童研究中心主任 童小军
本报记者 张炳钰《生命时报》 2025-06-17 第1904期 第10版
“童年富裕症”是个社会学概念而非医学病症,最早源于1908年。它描述的是一些在物质优渥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却陷入精神空虚与动力匮乏的状态。他们通常呈现出一种“三无”状态:无内驱力、无抗挫力、无目标感。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将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也不清楚自己为何学习,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目前看来,该现象是种全球化趋势。很多家长疑惑,在物质充裕的时代,为什么却培养不出内心富足的孩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原社会与民族学院少年儿童研究中心主任童小军在接受《生命时报》采访时表示,“童年富裕症”不等同于“在富裕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所出现的问题”,也不等同于所谓的“富养”。其核心是家长教育的错位,无论在贫富家庭中都有可能发生。
忽视是隐形伤害。很多人将“富裕”误认为是此社会现象的根源,实质上是富裕家庭的养育模式(家教助学、贵族学校住宿学习、假期全球高端研学营等),让父母错失了陪伴孩子的时间、无暇指导孩子的学习,也剥夺了孩子享受父母之爱的机会。久而久之,父母对孩子的情绪熟视无睹,导致亲子联结断裂或变得脆弱。从儿童社会工作的角度,这种现象被称为“儿童情感忽视”。而当孩子的情感和教育需求没有得到适当的回应,就可能导致孩子对自我缺乏认知、对外界没有兴趣、对未来没有希望,盲目自大或自卑,精神及行为上可能表现为木然、懒惰、无所事事;进而出现人格品质受损—社会化发展障碍—难以成为身心健康儿童的趋势,丧失独立生活和融入社会的能力。
高期待挤跑动力。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他们费尽心思为孩子匹配顶级的教育、住房与医疗资源,安排最好的体育及娱乐项目,目的只有一个——培养出“最拔尖的孩子”。在高压之下,孩子虽努力完成父母的各项期待,但被充实的安排所挤跑的,是个人对于人生意义的思索与追求,和自主追求更高生命境界的源动力,导致孩子的内心充满对生命的茫然。
“巅峰体验”早透支。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巅峰体验”,本应是短暂而珍贵的自我实现时刻。但当孩子很小就踏上所谓的“人生巅峰”后,生活的新奇感和目标感会被提前耗尽。孩子过早地习惯了“即时满足”,难以再接受和创造“延迟满足”,则会被剥夺努力带来的成就感,拼搏的精神动力被掏空。童小军指出,健康、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是养成一个有活力、有能力、有向上精神的孩子的基础。
重建情感联结。教育不是资源的堆放,而是用灵魂浇灌灵魂,用生命影响生命。父母应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在3岁前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在学龄中保持真诚、开放的沟通与互动。此外,父母需要对孩子稳定地输出、表达爱意。所谓稳定,即无论孩子处在哪个年龄阶段,无论夫妻之间感情关系如何,无论父母个人情绪如何,都应始终对孩子保持关注,对孩子的需求做出及时有效的回应,不放弃或改变对孩子的教育。
培养孩子“三力”。即自控力、内驱力、抗挫力。应该让孩子知道,学习不仅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人际交往、对未来规划的能力等,为自己的人生铺就坚实的道路。生活也不是为了完成父母的期待,而是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重视“挫折教育”;在安全边界内允许孩子犯错,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调整成功定义。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单纯物质上的拥有或学业事业取得成绩,不能完全等同于成功。成功的姿态有千百种,但无不伴随着内心的充盈,强调的是一种自身的体会。它可能是迈向理想的过程,也可能是实现目标后的满足,也或许是平衡自洽的心境和生活状态。当孩子认为自己很成功却察觉内心空虚时,家长需提醒他这种“成功”可能不是人生的终极追求。
相关文章 浏览更多相关文章>>
- [事件]慢性肾病 女多男重07-17
- [事件]鼻子灵 性爱多07-17
- [事件]童年富裕症让娃没奔头07-17
- [事件]人类伤口愈合比动物慢07-16
- [事件]夏日三大过敏元凶伤身扰人07-16
- [事件]器官年龄影响寿命大脑最关键07-16
- [事件]腰高比更能预测心衰07-15
- [事件]三类病 每三人中就有一人需...07-15
最新文章
- [本站]西瓜真不是啥人都随便吃的07-17
- [事件]慢性肾病 女多男重07-17
- [事件]鼻子灵 性爱多07-17
- [事件]童年富裕症让娃没奔头07-17
- [事件]人类伤口愈合比动物慢07-16
- [事件]夏日三大过敏元凶伤身扰人07-16
- [事件]器官年龄影响寿命大脑最关键07-16
- [事件]腰高比更能预测心衰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