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癌症跟感染有关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很多癌症跟感染有关 如果消除幽螺、乙肝、HPV、EB病毒感染,预计可减少57.3%、72.4%、99.3%和99.3%的相关肿瘤患者
嗓子“上火”、扁桃体发炎、流感、伤口发脓……这些“疾病”无论形式如何多样,归根到底都是感染引发的。生活中,很多感染是能自愈的小病,但有些如果被忽视了,未来有可能会发展为癌。
约两成癌症源起感染
癌症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一个慢性、多阶段的过程,从正常细胞演变为癌细胞,再到癌细胞增殖形成肿瘤,大多比较漫长,通常还需各种致癌因素长期“打配合”,感染就是其中之一。当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机体后,会通过代谢产物使体内反反复复或持续呈现低水平炎症,对靶细胞产生长期、慢性积累的刺激,使其一直处于“损伤”状态。于是,细胞就可能“失控”、性格大变(变异),逐渐发展成癌。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表的一项调查发现,全球高达1/6的癌症是由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近期,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发表在《中华肿瘤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在中国,约18.8%的恶性肿瘤来源于可预防的慢性感染,而这一数字在一些发达国家只有不到4%。我国的乙肝病毒、幽门螺杆菌感染最突出。
说到肝癌,不少人会以为是“喝酒喝出来的”,但其实,欧美人均饮酒量比我国高,而2022年中国肝癌新发病例数约为36.77万,远高于他们。造成这一反差的原因之一就是乙肝病毒感染,估算我国现存乙肝病毒感染者约7500万。
幽门螺杆菌感染则是胃癌的高危因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一半胃癌与其有关,在我国的感染率已达到59%,至少7亿国人感染。
病原体有自己的靶器官
临床中可诱发至少一种癌症的病毒、细菌中,尤其以这几种最为常见。
肝炎病毒:肝癌的“小尾巴”。在全球范围内,这类病毒感染都是引发肝癌的主因,尤其是在亚洲,我国乙肝病毒感染占肝癌原因的56%,其次是丙肝病毒感染、饮酒。我国超70%的肝硬化、超80%的肝癌,与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感染有关。在临床筛查肝癌时,这是为数不多能掐断的“小尾巴”。
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包括皮肤黏膜微小损伤)、母婴和性传播,但它们的破坏模式有根本区别。乙肝病毒本身不会引发肝损伤,只是寄生在肝细胞内,如未被免疫系统察觉,便与机体相安无事,这也是部分感染者只携带病毒却不发病的原因。一旦免疫系统发现它并开始“动火”,就会先将肝细胞杀死,好让病毒暴露出来,进而引发肝损伤。
相对于“家喻户晓”的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更低调也更凶残,不仅能直接迫害肝细胞,还常挑起“内战”,引发糖脂代谢紊乱、肝细胞脂肪变性,比乙肝更易演化为肝癌。但感染丙肝病毒后,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可能已发展至肝硬化、肝癌。而且,丙肝病毒可协同乙肝病毒感染、吸烟酗酒等因素,加速肝癌进展。
乙肝可防不可治,可通过接种疫苗预防,一旦感染则难以完全治愈;丙肝可治不可防,目前虽尚无有效预防手段,但通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95%以上感染者可治愈。
幽门螺杆菌:胃癌高危分子。幽门螺杆菌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个可在胃酸(强酸)环境下长期存活的细菌,可见其生命力的顽强,危害也不容小觑,位列“1类致癌物”,也是最明确的胃癌危险因素之一。人类是其唯一传染源,可通过口-口、粪-口进行传播。
我国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发生于儿童青少年时期,可能与合餐制、口对口喂养有关,多数没有症状或并发症,但幽门螺杆菌从进入胃的一刻起就会不停搞破坏,胃黏膜只能不停“损伤-修复-再损伤-再修复”。因此,只要此菌未除,炎症就会持续存在,几乎所有感染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胃炎。一旦损伤突破胃黏膜的自我修复上限,便可出现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或引发过度增生,形成腺瘤性息肉,最终可能发展为胃癌。
发展为癌症前,胃部往往会经历“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四个阶段,但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发展为胃癌,几率仅1%左右。如果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泛酸、嗳气、频繁“早饱”,或无缘由的口臭时,建议立刻就诊,进行碳13/14呼气试验,无论在哪一阶段开始根除治疗,均可大大降低胃癌风险。
人乳头瘤病毒(HPV):“男女通吃”。(上接1版)人乳头瘤病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迄今为止已发现上百种,均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病变部位或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用品,以及性接触传播。进入宿主细胞后,鼻病毒、流感病毒等“普通”病毒会立刻开始疯狂复制,直至把细胞撑破,然后寻找下一个目标。HPV的做法则完全不同,大多数不急于杀死细胞,而是维持一个微妙平衡,促使细胞加速分裂以生产更多病毒,但又不至于让机体杀死自己。因此,HPV大多和机体保持着“表面和平”,以至于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已感染病毒。一旦吸烟饮酒等因素打破平衡,HPV诱发细胞变异,便可能产生癌症。
HPV与宫颈癌关系密切,这让不少人以为只有女性需警惕。调查显示,全球近1/3的男性至少感染一种HPV,约1/5感染了一种或多种高危型HPV。临床中,九成宫颈癌、50%~75%的阴茎癌组织中都有它们的身影,尤其是HPV16、HPV18两个高危型,可谓是“男女通吃”,而且相对难治。绝大多数感染者可在2年内转阴,即HPV被根除,但不同亚型的转阴率有差异,低危型通常高于高危型,且感染时间越短、免疫力越强的人,转阴率越高。如果是长期、持续的高危型HPV感染,则有诱发癌症的可能,但至少需8~10年,因此预防的关键在于及时发现。
EB病毒:鼻咽癌幕后推手。EB病毒是十分常见的一种疱疹病毒,人群普遍易感,因以唾液、飞沫传播为主,它引发的急性感染也被称为“接吻病”。浪漫名字的背后,是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可能致癌的人类肿瘤病毒之一,更是鼻咽癌“幕后黑手”的现实。在鼻咽癌流行区域,90%以上病例与EB病毒的感染相关。
我国人群多在3~5岁时感染EB病毒,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原因类似,多数不会表现出症状,即“潜伏感染”,但感染后基本无法清除。若免疫力下降,EB病毒便可能被激活并“兴风作浪”,导致约3%~10%的EB病毒阳性抗体人群发生鼻咽癌。
是高危因子,也是可控因素
研究显示,如果幽门螺杆菌、乙型肝炎病毒、HPV、EB病毒感染被消除,预计可减少的患病人数占相关癌症实际患病人数的比例分别为57.3%、72.4%、99.3%和99.3%。可见,上述病原体虽是癌症高危因子,但也是最“显眼”的可控因素,留给防治的机会很多。
防感染做到“三不能”。除了遗传、衰老等不可控因素外,吸烟饮酒、缺乏锻炼、超重肥胖、不注意卫生等问题,均可加大正常细胞变异为癌细胞的几率,维持健康生活方式尤为重要。首先,阻止病从口入,要做到均衡饮食,不吸烟不喝酒;饭前便后要洗手,着重清理手心、手背和指尖的缝隙。其次,避免不安全性行为,如不戴避孕套、有多个性伴侣等;不共用针头或注射器。最后,保护好儿童,感染者不要与儿童共用餐具、亲吻;打喷嚏、咳嗽时要避开儿童。
警惕变成“癌家族”。癌症本身不传染,但上述病原体会“人传人”,不可忽视。建议家庭实行分餐制,禁止口对口喂食,最好餐具、水杯专用。一旦家中有一位感染者,要尽早治疗,其他人也位列一级预防对象,最好及时检查。比如一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全家人都要做呼气试验,阳性者需进行根除治疗,12岁以下儿童除外。
防癌绕不开早筛。早诊早治是增加癌症治愈率的关键,早期筛查则是大前提。各种病毒性肝炎均有专门抗体检测,比如乙肝五项,新生儿需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有长期胃部不适或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定期进行呼气试验,40岁以上的人尽快进行一次胃肠镜检查和消化道肿瘤筛查;25岁以上、有性生活的女性1年内做一次HPV筛查,此后每3~5年定期筛查一次;由于广东地区患鼻咽癌的几率是低发病地区的20倍,建议当地人将EB病毒血清学抗体检测作为年度体检项目之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 马 丽 □主任医师 胡 瑛
《生命时报》 2024-08-16 第1825期 第1版嗓子“上火”、扁桃体发炎、流感、伤口发脓……这些“疾病”无论形式如何多样,归根到底都是感染引发的。生活中,很多感染是能自愈的小病,但有些如果被忽视了,未来有可能会发展为癌。
约两成癌症源起感染
癌症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一个慢性、多阶段的过程,从正常细胞演变为癌细胞,再到癌细胞增殖形成肿瘤,大多比较漫长,通常还需各种致癌因素长期“打配合”,感染就是其中之一。当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机体后,会通过代谢产物使体内反反复复或持续呈现低水平炎症,对靶细胞产生长期、慢性积累的刺激,使其一直处于“损伤”状态。于是,细胞就可能“失控”、性格大变(变异),逐渐发展成癌。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表的一项调查发现,全球高达1/6的癌症是由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近期,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发表在《中华肿瘤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在中国,约18.8%的恶性肿瘤来源于可预防的慢性感染,而这一数字在一些发达国家只有不到4%。我国的乙肝病毒、幽门螺杆菌感染最突出。
说到肝癌,不少人会以为是“喝酒喝出来的”,但其实,欧美人均饮酒量比我国高,而2022年中国肝癌新发病例数约为36.77万,远高于他们。造成这一反差的原因之一就是乙肝病毒感染,估算我国现存乙肝病毒感染者约7500万。
幽门螺杆菌感染则是胃癌的高危因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一半胃癌与其有关,在我国的感染率已达到59%,至少7亿国人感染。
病原体有自己的靶器官
临床中可诱发至少一种癌症的病毒、细菌中,尤其以这几种最为常见。
肝炎病毒:肝癌的“小尾巴”。在全球范围内,这类病毒感染都是引发肝癌的主因,尤其是在亚洲,我国乙肝病毒感染占肝癌原因的56%,其次是丙肝病毒感染、饮酒。我国超70%的肝硬化、超80%的肝癌,与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感染有关。在临床筛查肝癌时,这是为数不多能掐断的“小尾巴”。
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包括皮肤黏膜微小损伤)、母婴和性传播,但它们的破坏模式有根本区别。乙肝病毒本身不会引发肝损伤,只是寄生在肝细胞内,如未被免疫系统察觉,便与机体相安无事,这也是部分感染者只携带病毒却不发病的原因。一旦免疫系统发现它并开始“动火”,就会先将肝细胞杀死,好让病毒暴露出来,进而引发肝损伤。
相对于“家喻户晓”的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更低调也更凶残,不仅能直接迫害肝细胞,还常挑起“内战”,引发糖脂代谢紊乱、肝细胞脂肪变性,比乙肝更易演化为肝癌。但感染丙肝病毒后,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可能已发展至肝硬化、肝癌。而且,丙肝病毒可协同乙肝病毒感染、吸烟酗酒等因素,加速肝癌进展。
乙肝可防不可治,可通过接种疫苗预防,一旦感染则难以完全治愈;丙肝可治不可防,目前虽尚无有效预防手段,但通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95%以上感染者可治愈。
幽门螺杆菌:胃癌高危分子。幽门螺杆菌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个可在胃酸(强酸)环境下长期存活的细菌,可见其生命力的顽强,危害也不容小觑,位列“1类致癌物”,也是最明确的胃癌危险因素之一。人类是其唯一传染源,可通过口-口、粪-口进行传播。
我国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发生于儿童青少年时期,可能与合餐制、口对口喂养有关,多数没有症状或并发症,但幽门螺杆菌从进入胃的一刻起就会不停搞破坏,胃黏膜只能不停“损伤-修复-再损伤-再修复”。因此,只要此菌未除,炎症就会持续存在,几乎所有感染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胃炎。一旦损伤突破胃黏膜的自我修复上限,便可出现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或引发过度增生,形成腺瘤性息肉,最终可能发展为胃癌。
发展为癌症前,胃部往往会经历“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四个阶段,但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发展为胃癌,几率仅1%左右。如果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泛酸、嗳气、频繁“早饱”,或无缘由的口臭时,建议立刻就诊,进行碳13/14呼气试验,无论在哪一阶段开始根除治疗,均可大大降低胃癌风险。
人乳头瘤病毒(HPV):“男女通吃”。(上接1版)人乳头瘤病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迄今为止已发现上百种,均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病变部位或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用品,以及性接触传播。进入宿主细胞后,鼻病毒、流感病毒等“普通”病毒会立刻开始疯狂复制,直至把细胞撑破,然后寻找下一个目标。HPV的做法则完全不同,大多数不急于杀死细胞,而是维持一个微妙平衡,促使细胞加速分裂以生产更多病毒,但又不至于让机体杀死自己。因此,HPV大多和机体保持着“表面和平”,以至于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已感染病毒。一旦吸烟饮酒等因素打破平衡,HPV诱发细胞变异,便可能产生癌症。
HPV与宫颈癌关系密切,这让不少人以为只有女性需警惕。调查显示,全球近1/3的男性至少感染一种HPV,约1/5感染了一种或多种高危型HPV。临床中,九成宫颈癌、50%~75%的阴茎癌组织中都有它们的身影,尤其是HPV16、HPV18两个高危型,可谓是“男女通吃”,而且相对难治。绝大多数感染者可在2年内转阴,即HPV被根除,但不同亚型的转阴率有差异,低危型通常高于高危型,且感染时间越短、免疫力越强的人,转阴率越高。如果是长期、持续的高危型HPV感染,则有诱发癌症的可能,但至少需8~10年,因此预防的关键在于及时发现。
EB病毒:鼻咽癌幕后推手。EB病毒是十分常见的一种疱疹病毒,人群普遍易感,因以唾液、飞沫传播为主,它引发的急性感染也被称为“接吻病”。浪漫名字的背后,是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可能致癌的人类肿瘤病毒之一,更是鼻咽癌“幕后黑手”的现实。在鼻咽癌流行区域,90%以上病例与EB病毒的感染相关。
我国人群多在3~5岁时感染EB病毒,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原因类似,多数不会表现出症状,即“潜伏感染”,但感染后基本无法清除。若免疫力下降,EB病毒便可能被激活并“兴风作浪”,导致约3%~10%的EB病毒阳性抗体人群发生鼻咽癌。
是高危因子,也是可控因素
研究显示,如果幽门螺杆菌、乙型肝炎病毒、HPV、EB病毒感染被消除,预计可减少的患病人数占相关癌症实际患病人数的比例分别为57.3%、72.4%、99.3%和99.3%。可见,上述病原体虽是癌症高危因子,但也是最“显眼”的可控因素,留给防治的机会很多。
防感染做到“三不能”。除了遗传、衰老等不可控因素外,吸烟饮酒、缺乏锻炼、超重肥胖、不注意卫生等问题,均可加大正常细胞变异为癌细胞的几率,维持健康生活方式尤为重要。首先,阻止病从口入,要做到均衡饮食,不吸烟不喝酒;饭前便后要洗手,着重清理手心、手背和指尖的缝隙。其次,避免不安全性行为,如不戴避孕套、有多个性伴侣等;不共用针头或注射器。最后,保护好儿童,感染者不要与儿童共用餐具、亲吻;打喷嚏、咳嗽时要避开儿童。
警惕变成“癌家族”。癌症本身不传染,但上述病原体会“人传人”,不可忽视。建议家庭实行分餐制,禁止口对口喂食,最好餐具、水杯专用。一旦家中有一位感染者,要尽早治疗,其他人也位列一级预防对象,最好及时检查。比如一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全家人都要做呼气试验,阳性者需进行根除治疗,12岁以下儿童除外。
防癌绕不开早筛。早诊早治是增加癌症治愈率的关键,早期筛查则是大前提。各种病毒性肝炎均有专门抗体检测,比如乙肝五项,新生儿需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有长期胃部不适或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定期进行呼气试验,40岁以上的人尽快进行一次胃肠镜检查和消化道肿瘤筛查;25岁以上、有性生活的女性1年内做一次HPV筛查,此后每3~5年定期筛查一次;由于广东地区患鼻咽癌的几率是低发病地区的20倍,建议当地人将EB病毒血清学抗体检测作为年度体检项目之一。
有关【癌症】的相关文章和视频
相关文章 浏览更多相关文章>>
- [事件]尿液对健康有“发言权”10-15
- [事件]抖腿看得人难受10-15
- [事件]观色看形闻味辨精液10-15
- [事件]啤酒是百搭香料10-14
- [事件]晚年不能失去掌控力10-14
- [事件]高尿酸年轻化须警惕10-14
- [事件]五国积极应对“牙病潮”10-13
- [事件]两类高血脂会遗传10-13
最新文章
- [事件]尿液对健康有“发言权”10-15
- [事件]抖腿看得人难受10-15
- [事件]观色看形闻味辨精液10-15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07阴阳别论之...10-14
- [事件]啤酒是百搭香料10-14
- [事件]晚年不能失去掌控力10-14
- [事件]高尿酸年轻化须警惕10-14
- [事件]五国积极应对“牙病潮”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