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生命教育:校园生命教育调查

生命教育:校园生命教育调查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08-11-14 09:20
【分页导航】


 
  “你为什么要死?”“想好怎么死了吗?”“你死了爸爸妈妈怎么办?”某高校心理热线接线员说,在接到暗示自杀的电话时,接线员通常会问这三个问题,识别危机的等级,为干预争取时间和提供重要信息。如果来电者3个问题都回答得井井有条,危机就很严重了。

  “只要能及时发现自杀行为的前期征兆,并进行有效干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院长胡卫平说,80%的自杀者在自杀前都会有一些征兆,如突然与亲人、朋友告别,找出自己很早以前的错事,向同学道歉,将自己珍贵的东西送人等,行为上有安排后事的迹象。

  农大某学院学生会心理部部长高英男告诉记者,他平时会特别注意同学的情绪、举动变化,比如某个同学几天不出门、不上课、突然易怒易哭等,他就会主动和他谈心,再向他周围的同学了解情况。每个月他都向学院老师上报心理危机排查情况,学院再上报给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约谈之后,再把结果反馈回来。

  “学校规定辅导员每个学期至少和每个学生谈两次话,总时长不少于两个小时。”据清华大学某学生辅导员介绍,他们上岗之前会有包括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的培训,讲授危机识别和干预的方法。

  他还给班里的每个学生都建立了成长档案,对贫困学生和成绩稍差的学生特别关注,“真正有问题的学生防御心很强,不会主动谈起自己的心理感受,只能靠辅导员或者周围同学的细心观察。”

  “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是最火爆的,根本选不上!”今年北京市某高校网上选课系统开通的第一天,统计学院学生鲍金辉上午打开网页,没想到“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就显示名额已满。他很好奇去旁听,教室里200个座位竟然全坐满了,他和二十几个慕名而来的同学站着听完了两堂课。

  宋京晶说,高校第一课堂的主动性和预防性,是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无法取代的。加强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可以促进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普及和学生自我意识的教育。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大学生生命教育实际上已经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

  “一个正在事业上升时期的银行家蒙冤入狱,他将如何解救自己?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重燃身的自由。”人大心宇社曾经组织过很多经典影片的解读讲座,《肖申克的救赎》也是其中之一。心宇社的社长孔淇说,单纯预防自杀的活动太生硬,效果也不好,他们就请专家解读经典影片,把生命教育的内容渗透在讲座里。人大平均每天有3场讲座,“竞争”激烈,心宇社的“影片解读”却保持了场场满员的上座率。

  生命教育:我们差得还很远

  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的调查显示,45.7%的大学生认为目前高校生命教育缺失;44.7%大学生认为团学组织的活动不能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胡卫平认为,虽然很多高校都建立了三级或者四级(宿舍——班级——学院——学校)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但是监控机制并不是很严格,对问题学生的监控并不到位,这都是导致危机事件高发的客观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对生命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胡卫平说,小学、中学只关注“升学”、“高考”,生命教育的不到位导致了大学生没有对生命的思索,不知道生命对自身、对家人朋友、对社会具有怎样的意义。

  另一方面,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着多元的价值观冲击,享乐之风、虚无主义、速食面爱情等让一部分大学生感到困惑,再加上社会竞争加剧和就业困难,现代教育越来越缺乏人文关怀和价值关怀。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极度爱护下成长,基本上没遇到过什么挫折,一旦遇到困难,很容易迷茫、焦虑,不能自我调节,一些人最终选择自杀逃避现实。

  “包括生命教育在内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要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增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色彩。”胡卫平告诉记者,现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是学生处在做,他建议把高校共青团工作纳入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干预体系中,“体验式活动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心态。”

  刘海骅告诉记者,目前生命教育的困难之处在于,北大各种各样的活动比较多,课堂上大家都能介入心理健康教育,在课下大家的参与性就不够,真正问题严重的、需要帮助的人不一定能够参与进来。另外,整个北京市高校专职心理教师力量不足,比例为1∶4000,而发达国家是1∶1000。

  除了专业人士欠缺,胡邓认为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投入也不够。“生命教育需要做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很多学校的设施还比较欠缺。而且心理咨询中心和学生处‘混居’,会让学生感觉这里有‘官气’。”他认为,应该把心理咨询和学生活动结合起来,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还应该建立生命教育工作坊等专业化平台服务于同学。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