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原创>> 网友>> 从陈金柱五谷理论到主食漫谈

从陈金柱五谷理论到主食漫谈

byb.cn
[网友] 作者 :管理员 日期:2010-1-11 10:25
【分页导航】


  在讲述五谷和五脏关系对应的问题之前,我们还是要初略的了解下中国人主食的发展变迁。


  中国人,尤其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人,其实和古代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炎黄时代,或者说上古时代,中国人的地盘大致在今天河南西部和北部、山西南部、陕西东部这么一小块地域上。严格说,黄帝本来就不是农民或者农耕民族的老大,他属于游牧渔猎民族。主食嘛,那不用说一定是动物性食品为主,比如羊、鹿、野猪、大象(大家不要笑,黄帝时代,河南气候很温暖湿润,河南简称豫,象形文字就是一个人牵着一头大象)等等。如果运气不好,打猎失败,那就要碰上什么吃什么,浆果、野草,生冷不忌。


  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融合后,华夏始祖开始全盘炎化,不在深山老林里瞎跑了,咱们种地。种什么呢?小米。因为这是中国河南山西那一带的原生植物。不管现代大家是不是每天都吃大米白面,反正在那年代,五谷之首,其实也就定下来了。另外,粟的变种就是黍,也就是粘黄米,这是小米基因突变的产物,主要是种子内部蛋白质含量提高了。同样的例子还有大米和糯米。


  炎黄部落在北方折腾的时候,南方,也就是长江流域,人们的主食是水稻。这个有考古学证据,浙江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明遗址就发现了大量的稻谷化石。随着中国版图的不断扩张,中国人有了第二种主食,大米。大米之所以后来成为中国人绝对的主食,也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宋代的时候引进了越南的大米品种,占城稻,产量“蹭”就上去了。以至于后来明清等朝代,北京一多半官员和军队,都要眼巴巴等着从大运河送上来的南方大米过日子。再到现代,袁隆平(小子极度敬仰此人,没有他的发明创造,我们别提啥养生了,估计还在蒸窝头吃呢)搞了杂交水稻,其重要的基因来源是海南一种野生水稻。考虑到海南和越南很近,应该算是占城稻的2.0版。


  随着文明的进化,在商周时期,第三种主食传入了中国,这就是小麦,古代写做“来”,是不是很像麦穗的样子?后来“来”被借用到“来去”这个概念上,祖先就专门造了一个字“麦”。小麦源产地在西亚,具体起源地大概是两河流域,就是今天伊拉克巴格达那疙瘩。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北方,小麦彻底取代了小米成为主食老大。为什么呢?因为小麦口感好,加上人们发明了石磨,粗粮换成细粮了。


  其实小米作为主食是很不利于健康的,长沙马王堆汉墓被发现后,那个墓主人,一位贵族妇女年纪不算很老,但槽牙已经快磨平了,没办法,因为常年和小米较劲磨牙。而小麦制成的面粉和水稻制成的大米相对来说就容易消化,加上氨基酸含量丰富导致口感更好,主食不用它们,还能用谁?


  到了汉代,又有一种重要作物传入了中国,那就是高粱,源产地不明。高粱在唐朝后开始在北方推广普及,成为主食之一。高粱的口感其实特别不好,因为富含鞣酸,所以吃起来很涩,而且鞣酸还容易造成便秘,吃进去容易,拉出来难。再加上营养也不丰富,之所以成为主食,实在是迫不得已。


  为什么迫不得已呢?有两个原因,一个重要,另外一个更加重要。首先,高粱产量还可以,同样的耕地,能养活更多的人口。其次,最重要的原因,高粱耐盐碱,南北朝以后,中国北方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本来北方水很多,五行学说认为北方属水,在古代是很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但水土流失后,没水了,大量的湖泊变成了盐碱地。这种状况,尤其以河南北部最为明显,比如焦裕禄领导过的兰考县。同样的例子,大家可以参考河北白洋淀,那是中国古代北方星罗棋布的湖泊群的残余。


  由于耐盐碱,高粱就红了。既然自己的耕地种不了小麦,那总不能守着空地饿死吧,就是高粱也得种啊。所以,到现代粮食充裕的时候,高粱就只能去酿酒或者当牲口饲料了。


  到了明清时代,欧洲地理大发现,美洲开始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中。中国人引来了主食发展的高潮阶段,玉米、土豆等都被引进了。由于这些作物多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或者广州出发到今天菲律宾、印尼),所以南洋的另外一种作物,红薯也捎带手进来了。


  其实玉米、红薯、土豆这三样作物口感也不咋地,搁在解放前,那都是穷人为了填肚子才吃的粗粮。但它们有着和高粱类似的优点,高产,而且耐贫瘠。


  从上面的介绍,大家应该能看出,所谓五谷,从来都是根据农业技术升级、气候水土的变迁不断变化的。如今,很多养生专家或者自称专家的人动辄就跑到《黄帝内经》翻书找噱头,实在是有点缺乏历史和地理常识。为了肃清流毒,我们很有必要用继承和批判的眼光来看古代典籍。当然,作为营养学之一的养生理论,也应该如此。


  好,既然是批判和继承并举,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如何看待五谷和五脏。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