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网评总排行榜

药酒乱喝有风险

(来源:北京日报)天气转冷,家庭自制药酒也陆续登场了。相信不少人有这样的经历,如果有个爱酒又好养生的家人,药酒是家中少不了的陈设。但是,饮用者需要注意自制药酒带来的潜在食品安全风险,以及酒精摄入量的问题。

网评 事件

能预测心梗提醒肿瘤的AI+中医

(来源:健康时报网)成功预警心梗4460例、脑卒中2112例、肿瘤风险3210例,一发现用户心血管及健康风险就报警——由北京雪扬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医”模式精准预警心脑风险的大数据系统平台最近“火了”,其平台运营成果成为业内热门话题。截止目前,该平台已经采集心率数据120.4亿次、血压数据14.8亿次、血氧数据17.8亿次,成为健康监测领域不可多得的标杆平台。

网评 事件

美25岁女子上班产子弃置抽屉被闷死

(来源:中新网)中新网4月27日电据外媒报道,有些未婚怀孕的女子,通常会选择在卫生间偷偷产子,并残忍丢弃。美国底特律市就有一名25岁的女子,在上班时间生产,并把新生婴儿塞到了办公室的抽屉里。  ...

网评 事件

中国高中生近视率超八成

(来源:中青报)“从不同年龄段来看,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6岁儿童为14.3%,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超过了80%;从不同近视程度来看,近视的孩子中有10%是高度近视,超过1/3的是中度近视,也就是说中高度近视的比例近50%;从不同的区域来看,总体的趋势是‘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同时,城乡之间也有明显的差距,城市的近视率达到56.5%,比农村高出8个百分点,但是,农村近两年的增长趋势比城市快。”日前,在第三届国民视觉健康高峰论坛上分享这组数据时,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宋士勋表示,在对儿童青少年的近视监测中发现,防控重点应低龄化;高度近视发展成眼疾病的概率非常大,不容忽视。

网评 事件

为什么有时揉眼会看到光斑

(来源:科技日报)即使没有外界光源刺激,我们有时也能看见光影,这种现象叫作光幻视,几乎每个人都有过或强或弱的体验,俗称“眼冒金星”。

网评 事件

孕妇产前一小时仍在买卖股票

(来源:长江日报)张女士今年30岁,炒股三年多,上半年在股市里最多时投入50多万。尽管肚子越来越大,依然没有放松看盘。家人劝她多休息,可她直到怀孕7个月,才减少了与股友互动的时间,每天的盯盘仍雷打不动。

网评 事件

淋巴瘤到底是不是癌症?

(来源:广州日报)淋巴瘤属于恶性肿瘤,它是起源于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具有癌症所有的特性。它和癌症有很多的共性,也有差别。共性就是都是恶性的,是不治疗会死亡的疾病。淋巴瘤起源于淋巴组织,也可以是淋巴外的组织,该疾病多发于中年人和青年人。

网评 事件

捏耳按两穴防老痴

(来源:生命时报)刚说过的话就忘了、事情重复说、东西放在哪里想不起来、出门容易落东西,严重者甚至不认识家人……老年痴呆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没有特效药,很多人会寻求用中医药治疗。

网评 事件

小伙胃出血坚持泰国游几近休克险丢命

(来源:武汉晚报)本报讯(记者伍伟通讯员钱顺妮)泰国游玩期间突发胃出血,31岁小伙强忍不适,直到旅游结束,结果差点丢命。

网评 事件

未婚妈妈产男婴 担心名誉刺杀子

(来源:法制晚报)法制晚报讯(记者洪雪)23岁的王某与比自己小两岁的大四在读男友未婚生子,因害怕被人发现,王某用剪刀将亲生儿子扎死,今天上午,她因涉嫌故意杀人罪在一中院接受审理,男友乔某因涉嫌帮助毁灭证据罪一同受审。

网评 事件

沥青污染堪比汽车尾气

(来源:生命时报)当今社会,沥青作为一种常用建材几乎无所不在,如铺筑道路、屋顶防水等。然而,美国耶鲁大学新研究发现,城市区域中沥青是重要的空气污染源,尤其是高温天气下污染更重。该研究发表在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

网评 事件

调查:江苏父母逼婚频率全国最高

(来源:现代快报)现代快报1月22日南京电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你若单身,父母就急了。昨天,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康体育发展中心近期发布了《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近八成受访者曾被父母逼婚。25-35岁的青年压力最大,被逼婚率高达86%。其中,江苏父母最操心儿女的婚事,近两成父母的逼婚频率平均每年超10次,全国最高。

网评 事件

喘婆婆吃半年平喘药竟呼吸衰竭

(来源:武汉晚报)本报讯(记者伍伟通讯员江维胡建武)70岁的王婆婆家住硚口,患有多年的哮喘病。半年前,王婆婆在家看电视时,一则治疗哮喘的广告吸引了婆婆,广告里声称这款药是纯中药制剂的“平喘药”,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可以治疗哮喘。看到这里,王婆婆心里一喜,按照屏幕上面的订购热线,立马订购了6个月量的药。

网评 事件

经常自慰 阴茎长“小蚯蚓”

(来源:生命时报)“命根子”上出现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牵动男人的心。如果在阴茎的背部或冠状沟,隆起了弯弯曲曲、蚯蚓状、可滑动的硬疙瘩,你就要注意了,这或许是惹上了“阴茎硬化性淋巴管炎”。

网评 事件

抑郁了?孩子越独立心理越健康

(来源:中青报)近期,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提出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网评 事件

患慢病不能让午睡背锅

(来源:生命时报)研究发现,小睡有助恢复精力,但睡得太长可能增加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网评 事件

摔断脖子动弹不得医生避险救治

(来源:广州日报)近日,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一科接诊了一位因意外摔伤致颈部无法动弹的患者。据了解,患者彭先生,今年57岁,四个月前在工作中意外摔伤,伤后出现头颈部疼痛,颈部活动困难等症状,由于伤势较重,被送至附近医院予外固定、伤口清创等保守治疗。数月来,不仅颈部无法动弹,而且逐渐出现四肢麻木乏力的症状,严重影响了彭先生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后来,他来到南医三院就诊,被诊断为陈旧性寰枢椎脱位合并颈脊髓损伤伴不全瘫。

网评 事件

鼻窦炎为啥总治不好

(来源:生命时报)在医院的耳鼻喉科,隔着口罩也能听到不少孩子和老人喷嚏连连。很多人眼睛红肿,像“刚哭过”,脑袋更是被鼻塞折磨得昏昏沉沉,这些都是慢性鼻窦炎发作的症状。鼻窦炎到底该怎么治?

网评 事件

二甲双胍更伤女性肠胃

(来源:生命时报)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患者非常熟悉的一种治疗用药,它降糖效果好、不增加体重、不引起低血糖、长期安全性良好且价格较低,为国内外糖尿病指南所推荐。如果没有禁忌证或者不耐受,一般建议二甲双胍为2型糖尿病的首选用药,且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网评 事件

熬夜压力大 耳聋找上门

(来源:生命时报)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工作压力的增加及生活节奏的加快,突发性耳聋(又称突聋)的发病越来越多见,其主要病变在于内耳耳蜗中的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一般情况下,当它们发生损伤时,就会造成突然间的听力下降。突聋常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但是近些年有调查显示,发病人群逐步年轻化,不少20多岁的年轻人也会发生。

网评 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