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治愈经济正在崛起

治愈经济正在崛起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3-5-29 00:01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产品主打减压排忧 迎合大众心理需求 “治愈经济”正在崛起


  受访专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教授、主任医师 杜亚松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应用中心测评主管 肖震宇

  本报记者 田雨汀
  《生命时报》 2023-05-12 第1702期 第11版

  身处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奔波于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太多人被焦虑迷茫所困扰。《2022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显示,超九成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受此影响,近些年,主打对抗焦虑、缓解压力的“治愈经济”开始崛起,致力于通过提供感官上的“柔和刺激”,安抚和疗愈消费者的心理。

  万物皆可治愈

  《生命时报》记者走访期间,曾在北京市朝阳区某书店遇到一名前来购买绘本和毛绒摆件的年轻女孩。她拿着毛茸茸的小猪摆件,笑着告诉记者:“把这个放在桌上,就好像有了个每天给我加油鼓劲儿的小伙伴。”而在网购平台,“治愈商品”的种类更多。记者输入“解压”二字,搜索栏中便会立刻出现“解压玩具”“解压神器”“解压治愈礼物”等联想词,商品列表里各种小物件琳琅满目,毛绒玩具、桌面摆件、解压捏捏乐等,单款产品的月销量可达到几千,甚至上万。社交平台上,治愈相关话题的热度也居高不下。“洗地毯”“切肥皂”等展示如何拆解或修复某种物品的解压视频,播放量高达千亿次。

  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似乎所有感官都能成为治愈渠道,可谓“万物皆可治愈”。

  产业处于起步阶段

  据了解,“治愈系”一词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原指电视上演出的艺人及其动作能让人感到平静、治愈和舒畅,带来正面力量。当其在各国流行开来后,应用领域便被扩展到各种地点、行为或事物上。

  “在治愈领域,小玩具类商品通常更受欢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应用中心测评主管肖震宇告诉记者。相比瑜伽等活动性解压项目,玩具的花费更低、可及性更强,给感官带来的刺激也更直接。但在产业发展早已成熟的日本,治愈经济已然形成一个体系,除了各类玩具和体验馆等,还触及音乐、文学、影视等众多领域,规模高达12兆日元(约合7976亿元人民币)。相较而言,我国相关产业显然还处于起步阶段。

  “治愈经济”的消费重点在于减压、排忧,有些像以宠物经济为代表的“陪伴经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教授、主任医师杜亚松解释说,人体某一感官接收到外来信息后,可以通过通感给其他感官带来一定刺激,进而影响情绪变化。比如,蓝色让人镇静、音乐能舒缓情绪、拥抱柔软玩偶感觉舒适、闻到或尝到熟悉的味道使人安心、攥捏玩具可以发泄负面情绪等。无论单一作用还是相互影响,对五感的适当刺激都能有效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治愈内心。

  产品升级应满足多样化需求

  需求刺激了市场,但也给了治愈产业野蛮发展的空间。比如,部分产品看重表面文章,打出“治愈”旗号,却只满足于给人以浅层次的“消费快感”,无法真正带来对抗不良情绪的效果。此外,受到三年疫情的影响,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解压馆、发泄屋等,不得不面临关停的结局。肖震宇说,其实上述场馆的关停不只是因为疫情,也与其具有高度同质化的内容和形式有关,对大多数人来说,它们不过是“一次性”使用的情绪释放场所,难以刺激重复消费的欲望。从这个角度看,能否做出人们需要的“治愈”特色,才是商家生存的决定因素之一。

  肖震宇认为,“治愈经济”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其实相当可观,若能进行科学引导,搭上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的顺风车,就能实现产业的不断升级。从目前发展来看,首先应当解决的是如何在产品中融入更多创意,通过个性化、差异化,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甚至对人群进行细分,做好定制化产品。  

  由于治愈产业尚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相关部门应当卡紧“监管关”,消费者也应当警惕以“治愈”为噱头的虚假宣传。“治愈消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焦虑,但对一些较难控制自己情绪和消费行为的人来说,它却不是最佳解压方式。”杜亚松说,同理一些小物件,虽然能解压,但作用有限。面对负面情绪,人们最终还是要从现实出发,识别焦虑的触发因素,尝试剖析问题并解决。当自己无法处理情绪时,可与亲友倾诉、沟通缓解,必要时可向专业人员和机构等寻求帮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