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原创>> 书评>> 精读黄帝内经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精读黄帝内经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byb.cn
[书评] 作者 :XJ 日期:2012-12-10 09:24
【分页导航】

  【byb.cn】太阴阳明论篇讲的是什么呢?太阴,就是指足太阴脾;阳明,指的是足阳明胃,所以,本篇重点讲的就是脾胃之病,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容。中医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所以,《黄帝内经》专门辟出一篇来讲脾胃,足见对其的重视。


byb.cn

精读黄帝内经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中医认为,脾主肌肉,原因何在,在本篇了能得到答案。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瞋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

 

  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内,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帝曰:脾与肾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

 

  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溢,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点评

  ①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指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它们之间互为表里。这里解释一下,足太阴脾为里,足阳是胃为表。如果不明白,看看自己的大腿上的脾胃经的循行路线就明白了。脾经位于大腿的内侧,而胃经位于大腿的外侧。

 

  ②更虛更实,此处读(gēng),更替之意,这里是指四季更替之意。“张介宾注:阳虚则阴实,阴虚则阳实,是更虚更实也”。春夏属阳,阳明实而太阴虚,秋冬属阴,太阴实而阳明虚。


  ③更逆更从:指太阴、阳明经气往来方向不同。《素问集注》:“阳刚阴柔,故阳道常实,阴道常虚。”足阳明经从头走足,下行为从。足太阴经从足走腹,上行为逆。


  ④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

  犯,侵犯,这里是指被侵犯之意。

  ,人

  阳受之,指阳经先接受外邪,之,是指外邪。下同。


  ⑤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不时卧,不能以时卧也。即不能按时入睡。

  ⑥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不用,不能受用。脾主四肢,主肌肉,四肢不受用,也就是脾出了问题。


  ⑦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至经:《太素》作“径至”,可从。径至,直接到达。


  ⑧帝曰:脾不主时何也?:脾不主时,根据五行理论,五脏配五行,肝、心、肺、肾,分别主春、夏、秋、冬四季。脾脏属土,旺于每季后十八天,不独主四时之一,故曰脾不主时。


  ⑨帝曰:脾与肾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 古人还是缺乏现代解剖学原理。其实,人的名脏器,都是通过血脉相连,不只是有血管,还会有淋巴系统,它们共同构成了人们的循环系统,以输送津液。


  【整段翻译


  黄帝问: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互为表里经,同属土,为什么发生的疾病却有所不同呢?


  岐伯回答说:因为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分别处于阴阳的不同位置,有时胃虚脾实,有时脾虚胃实,有时病发于脾,有时病发于胃,或者病从脾经来,或者从胃经来,由于所来的方向不同,所以病名也不同。注:脾为阴经,胃属阳经,阴经在内阳经行于外,所以循行部位不同;春夏为阳,则阳实阴虚,秋冬为阴,则阴实阳虚,所以他们的虚实变化也不相同;春夏为阳而阴盛则逆,秋冬则从;秋冬为阴而阳盛则逆,春夏则从;阴在内为阳之守,阳在外为阴之使,秋冬从阴,春夏从阳,他们在四时阴阳变化中所属的也不一样,所以就会产生不同的疾病。)
 
  黄帝说,具体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岐伯说:阳经就像天气一样,循行在外,阴经就像地气一样循行于内。所以阳经多有余(实),阴经常不足(虚)。所以一般受到外邪六淫之气侵袭的人,都是阳经先受损,而由于饮食不当,起居不节而造成的疾病,多侵袭阴经。阳经受邪之后病邪容易传入六腑,而阴经受邪之后,邪气容易传至五脏。邪气传入六腑,则阴不潜阳阳气外浮,就会身体发热不能按时入睡,并伴有气喘;邪气传入五脏,则阴寒内盛,阴不和阳,就会腹胀痞满,伴有泄泻,或痢疾。喉为呼吸之道,通于天气;咽为水谷之道,通于地气。风性趋上,易袭阳位;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根据经脉的循行,阴经经气由下而上,阳经经气由上而下。手足三阳经由手上行极到头,再下到足;手足三阴经由足上行极到头,再向下至手端。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极乃下也;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极乃上也。此阴阳不同,而风湿上下之病。


  黄帝问:脾脏有病,四肢不能发挥他们的正常功用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四肢的正常生理功能都是依靠胃的腐熟受纳水谷功能,然而胃产生的水谷精微必须要经过脾的输布才能到达四肢,所以脾脏有病,则不能输布胃的水谷精微到四肢,四肢失养,所以精气衰竭,血脉不畅,筋肉骨骼没有营养物质,所以不能发挥他们的正常功用。


  帝曰:脾不主时是什么原因?


  岐伯回答说:脾属土,位于中焦,因为掌管胃的水谷精微输布全身,所以为五脏之长,在每一个脏主的时间里面,最后的十八天都是脾主治日共七十二日。脾脏掌管着胃中腐熟的水谷精微物质。土又是万物生长的根源,脾经胃经循行贯穿人体,由下而上,由头到足。综上就没有所主的季节。


  黄帝又问:脾和肾之间不过是通过一层薄膜相连,怎么就能帮助胃传送水谷精微呢?


  岐伯回答说:足太阴,一厥阴,而少阴,三太阴,它的循行属脾络胃,上面还联系咽喉。所以足太阴可以将胃中的水谷精微物质运送到手足的阴经;足阳明为足太阴之表,五脏六腑精气的源泉,通过足太阴经还可以将精气输送到手足三条阳经。五脏六腑都依靠脾经来输送胃中的水谷精微物质,所以正如上文所说,没有脾的输布,四肢痿废不用。


  【总结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一个人能活多久,既取决于先天的秉赋(肾),又取决于后到的调养(脾胃)。先天的东西,我们无法改变,而后天的东西,则是我们可以控制的。


  人的寿命就像一个煤气罐,每个人生下来得到的煤气或多或少,但后天在使用过程中,就会显出很大差异来。有的人不爱惜身体,胡造,结果,煤气提前耗完;而有的人,小心翼翼使用,则会用很长时间。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那些猝死之人,那些英年早逝之人,都是胡造的结果。


  中医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个道理很简单,看看将死之人,一定是不想吃东西了。家里养的小猫小狗,将死之时,也是不吃不喝。身边的老年人,只要是能吃能喝,寿命还长的呢,不必担心。


  中医历来就注意脾胃,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gǎo(李东垣)就著有《脾胃论》一书。


  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学术理论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脾胃论》成书于l249年,为其晚年作品,是其代表作之一。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阐述了脾胃生理特性,病理变化,及在发病学上的认识意义,宗《内经》、《难经》之旨而发挥之,并附升阳益胃汤等诸方,论述各证治疗之法,是《脾胃论》的基础部分;中卷就气运衰旺、饮食劳倦、热中证等专题作进一步阐释,说明“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后,各种病证的证治原则,并阐述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等补脾胃诸方的主治应用、加减配伍;下卷着重论述脾胃虚损与其他脏腑、九窍的关系,以及治疗饮食伤脾等证诸方、有关治验。《脾胃论》成书后,受到后世医家的大力推崇,尤其在内伤脾胃方面的诸多阐发,其创制的诸多名方,施用于临床,疗效显著,如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益气活血汤、升阳除湿汤等。


  《脾胃论》在浩如烟海的中医著作里有较高的地位,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适合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理论研究、中医院校师生学习参考。


  在给网友实际调理过程中,我也有这样的体会,只要这个人能吃,看似病的重,但都属于实症,都好调。最难调的是不能吃东西,这都属于虚症。在精读黄帝内经的上一篇虚实论中,我就曾经指出过这一点,原因在于“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但凡脾胃功能差的人,都属于虚症,都是精气夺了,因此,李东垣老人提出脾胃论也是极有道理的。


  很多人一提调理脾胃,就说我吃点什么,补点什么好。其实,以目前的生活水平。多数人都不需要特定地选择吃什么,只要不吃垃圾食品就行。重要的是,先把你的经络打通了再说。如果你受风寒了,影响你的胃口,先把大腿上的胃经好好刮刮;如果你是熬夜或者吃撑了,就先把你的大腿上的脾经肝经疏通一下,这样能很快恢复你的食欲。当然,前提是,你经常做刮痧按摩,全身的经络都保持一个较好的水平。这也符合“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的观点。所以,这个季节,昆叔给我按摩时,几乎每次都给我刮大腿上的胃经,原本不解,现在通过读《黄帝内经》明白了许多。原因在于,胃经在外,天寒,易造成胃经闭住。


  虚实论和脾胃论,前后两篇,其实讲的都是一个道理,就是有胃气生,无胃气死!

搜索
分页导航